“谁说我小气?你们这群蠢货,眼睛就盯着招牌,哪里懂得真正的美食?我要带你们去的这家食肆,开张不久,名气不显,那厨艺可是一点不含糊。这附近谁个不知?你们闻闻,在这里就能闻见他家的ròu香。”那位李公子陶醉地深吸几口气,口水差点从嘴角滴下来,拉着“程启兄”就要往巷子里走:“快点,快点,去晚了连剩汤都没有。”
程公子是个无可无不可的好脾气,并不在乎这顿饭。
另外几位却是不依:“这边是什么地方?再怎么好也是给穷人吃的,李兄难得请客,总得在几个大饭庄里挑一个。”
李公子才不理这些跟着蹭饭,借机敲竹杠的,口口声声“俗物”“蠢材”,就要撇下他们,拉着主客自去觅食。
那几位跟了一路,缠了许久,肚子真是饿了,哪容他走。
这几个都是松江人,平日也都有些头脸,大街上拉拉扯扯,引得过路人指指点点,竟也丝毫不以为耻。反倒是外乡人程启,面红耳赤,臊得恨不得找个地fèng钻进去。幸而他面皮黝黑,脸红也不容易被人看出。
眼见两个女子,手提菜篮,在街边站住,静静看他们争执,程启终于忍不住,挤进去拉住两边人,恳求:“今日我请客,几位想去哪个饭庄?”
“你请?好啊,去——”“不,去——,他家鹅掌做得好。”……竟没一个想到不该让远客请客。
李公子刚要张口,程启忙堵上一句话:“今日晚了,改日李兄早些带我过来这边,尝尝你说的炖ròu和小菜。”
李公子一想,有理!今日是晚了,怕是只剩锅底,弄不好又得同要饭的抢食。平时,同要饭的抢也没关系,这程启兄脸皮薄,倒是不好让他也那样。
一行人走开,让出了巷子口,张歆和穗娘有些好笑地朝家走去。
“那位李公子,就是上回来晚了,抢正要施给乞儿们的ròu汤和馒头,丢了五两银子让乞儿们自去买东西吃的那位。过几天就会到我们店里吃一顿。还想把顾爷请到他家作厨子。”
张歆漫笑着答应:“倒是个有趣的。”
其实,方才张歆的注意都放在了那位黑脸膛的外乡人身上。穗娘听不出来,她却知道,他是闽南人。看着像个商人,应该是坐船来的吧?
作者有话要说:如约让程某露一小脸。 :)
不知为什么看不了了,修改一下,改掉些虫。
新生活
这一片是真正的市井,住户多是薄有资产的市民阶层,有小商户,织户,手艺人,有大户人家有头脸的管家掌柜,有小官吏,也有靠着一点祖产过活的没落人家。用后世的说法,算中产阶级,在散漫撒钱的大家公子眼里,就是“穷人”“下等人”了。
明清有名的白话小说,张歆少说读过十之七八。有许多成书于明代,破落文人所著,字里行间流淌着明代市井的生气。既然凑巧到了这时代,张歆自不肯错过体验市井民风的机会。这时代,这样的市井也是无家无靠,略有银钱的女人,最容易生存的空间。
他们在松江已住了大半年,那间无名小店也开了半年。松江并非张歆的目的地,只是暂住,等待合适的船。
松江是个好地方,富饶温暖,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纺织业发达,许多女子在家纺纱织布,换钱养家。相较于其他地方,女人的地位比较高,比较有话语权。只是,松江离扬州还是近了些,往来方便,盐帮势力可以到达。因为富饶,又在长江入海口,倭患也厉害。对于张歆,冬chūn也湿冷了些。
张歆的目的地是泉州。隔山隔海,陆路艰难,因为朝廷禁海,船只往来也少,人员流动极少,语言更是不通,不必担心被段世昌寻到。泉州是张歆祖母的故乡,大概也是她在这个时代了解最多的一个城市。
张歆幼时曾随祖母在泉州住过一年,后来又几次陪祖母回去探亲,对那一带的风俗习惯非常了解。闽南话说得支离破碎,听却是完全没问题。祖母的家族元朝末年就迁徙到泉州南安定居,是她在这个时代唯一能找到的“家族”。
海上贸易发达的时代,泉州曾经兴旺繁荣。明代朝廷几番禁海,使泉州的经济遭到很大打击,整个城市又几乎毁于十七世纪初的大地震。从那以后,泉州就衰弱了。却也因此,躲过了后世很多战争,没有遭遇屠杀破坏。因为隔山隔海,与外界jiāo流不多,语言和风俗在几百年里几乎没变化,民风也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