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知余大人听说,不赞成,说了几句于礼不合,有失体统,海商通寇,乃国之害。
余老太太气得拍桌子:“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忘恩负义,没心肝的东西?你三爷爷四大伯不是商人?要不是他们出钱请医延药,你早病死几回了,能活到今天?要不是他们办起学堂,连纸笔都包了,还管饭,我们家哪有钱给你和你哥哥念书?你如今做官了,翅膀硬了,不念恩qíng,还敢诋毁行商的人?良心给狗吃了!还有,歆儿是我认的女儿。你嫌有个寡妇做妹子丢脸,怎不嫌有个寡妇做娘丢脸?你既然不肯认她做妹子,又凭什么管她的事?寡妇经商,于礼不合?那你倒是替她养儿女,替她接济穷亲戚啊!”
余同知想解释,他骂的是海商,不是一般商人。朝廷海禁,这些商人仍然跑船,与海外jiāo易,已经是犯法。还与海岛倭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东南沿海动dàng的原因。
可他娘不过深宅妇人,哪里搞得清这些,反而越听越火,还联系到其他上去了:“是不是嫣红又在你耳边搬弄是非,说歆儿坏话了?那个狐媚子东西,以为生得好点的女人都象她,满脑子都是怎么爬上男人的chuáng,守着你这块肥ròu,生怕被别的狐狸叼走了。你白读了那么多年书,都到狗肚子里去了!连个下等妖jīng也看不清,她说什么,你信什么?怎不把你的官印jiāo给她掌着呢?”
同知夫人潘氏听得又是惊讶,又是解气。嫣红是别人送给余同知的婢女,逢迎男人颇有一套,不但爬上余大人的chuáng,还生了个儿子,做了姨娘,很是得宠。她自己是这么上位的,自然怕别人这么上位,挤掉她,很有危机感。见张歆生得美,有才有财,得了余老太太与王氏潘氏的缘,立刻当作假想敌。余同知对张歆的不满和意见,倒有一半是她的功劳。潘氏管理内宅,自然知道,却不想余老太太也是知qíng的。潘氏再次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小看了婆婆。
潘氏是大家出身,小有才名,成亲之初,是有些看不起大字不识,说话带着土音的婆母和大嫂。心里有这意思,表qíng行动上总会带出来,余老太太看在眼里,就很不喜欢这个媳妇,不肯跟最宠爱的小儿子住。这么多年过去,潘氏年未长,色未衰,然爱已驰。丈夫先后纳了三个妾两个通房,她守着诰命夫人的地位,守着儿女,也守着空闺,再见到守寡多年的婆母和长嫂,就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想到婆婆大字不识,却养出了两个进士儿子,更添两分敬服。
余老太太是个极敏锐的人,很快察觉儿子后院有问题,不声不响地抬儿媳,打压那个几个妾。婆媳关系,越发好了。
潘氏要讨婆婆喜欢,对张歆这个义妹也是和颜悦色,相处之后,得知张歆也读过书,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俨然引为知己,见了面,比不爱说话的王氏还要亲热三分。
眼见丈夫被婆婆骂得面如土色,潘氏心中暗慡,却还要为他解围,笑着说:“老爷年岁再大,在娘面前也是孩子,有不对的地方,娘慢慢教导,别着急气坏身子。我们老爷心里最敬爱的就是娘亲,昨日还同我商量,要好好给娘做六十大寿呢。”
余同知如见救命稻糙,连声称是,连忙说起怎么给老母亲过生日。
潘氏笑吟吟地瞟他一眼,转向婆婆笑道:“老爷的意思是要热热闹闹办一场。那样,少不得大宴宾客。我正发愁呢。我们是北边人,不懂此地规矩。老爷的同僚,天南地北的都有。我见识前,正不知怎么才能都照应到。”
余老太太果然被转开心思,连连说不要大cao大办,自家人吃顿饭就好。
潘氏知道她其实是爱热闹的,摇头说:“那怎么行?往年,娘的生日都是二哥二嫂给过的,听说好不热闹。一到我们这里就简陋了,就算旁人不说,我们自己心里也过不去。说到张妹妹接了个酒楼来管,我才想起来,她比我能gān得多,何不把这事托给她?”
余老太太连说不可:“她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
潘氏笑道:“张妹妹打小失母,娘真心疼她,她也是真心孝敬娘。还说要绣一幅刺绣给娘做寿礼呢。要我说,刺绣才费时费神,她白日cao心酒楼,只有晚上挑灯熬夜,熬坏眼睛倒不值得。倒是娘的寿筵,只怕她cao持酒楼,顺便就办好了。依我说,到叫别刺绣了,用那份jīng神张罗寿筵。我也能偷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