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石_作者:三千界(14)

2016-10-19 三千界

  一小撮挑出来的细野兔毛,一根细竹管,一根自织的棉线麻线,或者gān脆糙纤维搓的细线。

  线从中部扎紧兔毛,一圈挨着一圈往毛根部绕密实,塞进竹管里。

  外头的就可以沾了墨汁上阵了。

  村里的孩子们跟着我捣鼓,兔毛,也有用猫毛狗毛的,粗糙归粗糙,早就人手一支。

  拿了个木板,破碗盛水,用来学写字。

  夏天热,一面写完,手一抹,翻面继续。

  等到背面写完了,再一抹,翻回来,正面已经gān得差不多了。

  来找我写信的是个过了知天命的老婆婆,南边小坳村的。写在农家手工织的浆布上,下回赶集由人带出去。

  老婆婆说事有些唠叨,我听她絮絮叨叨,一边磨墨。

  磨完了,问,“给儿子吗?”

  “没错,给咱家二犁,咱家这小子懂事……出远门……”

  题头:

  我儿二犁。

  “要他回来看看吗?”

  “想啊,今年chūn茬雨水刚好……拔高似地往上张……咱家二妹子上月得了个小子,那小子落地哭得响呢,村前村后都听得,稳婆说啦……”

  “……他在那管事呢,年节总走不开……

  “……就是不知道……年纪……说了媳妇没……”

  ……

  ……

  正文:

  娘知你走不开,家里都好,田里庄稼不错,你放心做事。你二姐姐平安生了个壮小子,你的年纪也该成家了,不知你有了中意的没?

  若是没有,张四嫂家的大妹子,娘可就做主给你说了。

  家里用度够了,今年不要往回捎钱了,自己添几身衣服,吃些好的,身子要紧。

  记得快些回信啊!

  另:

  新添了四只母jī,下蛋都勤快。

  你爹的牙又少了一颗。

  ……

  ……

  署名:娘。

  代笔:张家坡时临。

  时间:七月

  完事看了一遍,应该合格了。

  老婆婆小心chuīgān收好,起身回家。

  我看看桌子那边,多了一小糙篮的十来个jī蛋。

  那些母jī下蛋真的很勤快呵……

  而且很大,有好几个双huáng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稳当下来。

  教字入了轨道,我另加了门算术。从数数开始,以二位数的加减为目标,可以的话再教乘除。

  没有教他们阿拉伯数字符号,不过qiáng化了心算。

  三天两头总有人找上门来代笔。甚至有赶集赶到这边求了代笔,顺便在出嫁的姐妹家看了亲宿上一晚再走的。

  为的不过我不拘笔墨费。

  为什么要拘呢?

  我吃的不多,六嫂坚持,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我门下的了,光这点,管饭也是应该的。根本不肯让我贴饭钱。

  村里前后家家户户前前后后,多多少少都送了些束修。有布,有米,有高粱,有猎物。六嫂说,我能把束修吃完就不错了。

  庄稼人普遍比我胃口好,虽然他们和穆炎比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六嫂立场份外坚定。

  从穆炎那里敲来的银子,买了砚台和墨后,再没有动过,倒是陆续多出来些铜钱。

  庄稼人老实,要代笔的,没有会空手的。大多是田里山里水里产的东西,也有带上一小串铜钱来的。

  村里的孩子,跟着大人赶了回集,渐渐能把一条街上的店名磕磕碰碰认下来,在别村的同龄人面前得意得很。秋收后,被亲戚家介绍出去作伙计打个短工的,也多少因为这一点得了些好处。

  那是十月末的事了,书写还笨拙,认则都能认上几百来个字了。

  我教他们字没有按什么书,空手上阵,顺着远近,地名,姓名,家用什物,这般来的。教过的自己录了免得重样。碰到能拆能合的字,拆拆合合也教了,而后再借着讲解认过的字的其他用法,教认新字。

  算术入了门,借口比赛谁算得快,让他们演习讨价还价。

  伶了牙俐了齿,又用到了心算,没什么不好。

  本来么,秋季的糙药根jīng,和夏季的,怎么能一个价。一刀砍死的兔子皮,和一箭穿咽喉对剖的兔子皮,又怎么是一样。

  细细计较了,末了算帐能差上两三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