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人还准备让苏夏也加入她们的队伍,一起弄套拉拉队的清凉队服穿穿,苏夏却早早的就选了书法社,让两人扼腕不已。书法社是个极冷门的社团,活动也不多,每周一三五下午放学社团活动,每个社员只要写一篇大字就可以走人,在外人看来很是无趣,苏夏却喜欢这样的无趣。她本xing就不喜热闹,也不觉得自己能适应得了那些蹦蹦跳跳需要大运动量的社团——光是让她想想自己要穿着清凉的抹胸短裙,在篮球场上挥舞着彩团跳来跳去做一些助兴的动作,就浑身汗毛直竖。
谁知她前脚刚在书法社社长欣喜的目光中签了“卖身契”,后脚就被霍亚宁找到班里去,硬塞进了手里一张篮球社的招新告示,还被霍亚宁态度高傲的告知:篮球社只招十个人,报名的却有一百多个。他知道苏夏肯定不会参加拉拉队,所以就帮苏夏预留了一个经理的名额,让苏夏速度去填表。以后跟着他,学分那是大大的有。
苏夏沉默了会儿,淡淡的告知对方自己已经卖身给书法社了。
霍亚宁的眼珠子瞬间就瞪圆了,然后吼苏夏:“立!刻!去!退!社!”。苏夏当做耳旁风,刮刮就散了。霍亚宁气的要死,却也拿苏夏没法,后来气哼哼的走了。
苏夏将那张篮球社的告示揉了揉,扔进了垃圾堆里。回到班里就被许多同学用眼神一遍又一遍的关注着,后来问了从初中部升上来的同桌才知道,霍亚宁却是学校有名的风云人物,包括平常与他玩在一起的那几个朋友,都是被人瞩目的主儿。而苏夏作为外校考进来的学生居然认识霍亚宁,而且还让他主动找上班来,顿时让班里的人都对苏夏讶然不已,不过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有不少女生前来冲苏夏打听她跟霍亚宁是什么关系,苏夏对她们的回答是千篇一律的“家中长辈互相认识。”只此而已。
没有将霍亚宁说成是“姐姐的朋友”,也有苏夏的顾虑。这些女生看态度都是来者不善,一旦自己说出是通过施颖认识的霍亚宁,不管怎么样,施颖肯定都会被她们惦记上。而据苏夏所知,施颖却并不是校内知名人物之一,苏夏虽然不是什么圣母,也不喜欢给别人下绊子找烦恼,所以只是将两人认识的缘故模糊了模糊,说成这样——不过这样也没错,施兴中是认识霍锦文来着,霍亚宁不就是霍锦文的侄子么?说成双方长辈认识,也无不可。
只是苏夏没想到的是,因为她这短短的一句话,别人却都将她也想成了是什么“高gān子弟”,这就是她没有预料到的了。
4、主动邀约
高中生活与苏夏预想不太一样,本以为大家会跟那时候的初中班级一样,全班同学互相都非常熟识,上课下课间过的特别融洽热闹,班级同学跟老师也会相处的很平等友爱。只是没预料到的是,每个学校每个地方的校风都不一样,海顿中学的校风就比较偏淡漠。很少有说某个同学去主动接触另外一个陌生同学的例子,大家大多是三五抱成一团,以前就认识的,一个学校出来的,家庭环境差不多的之类。大家都只对自己小团体内的几个同学非常熟悉,然后就是对其他班级的事qíng,校内的事qíng特别热qíng,人与人之间的jiāo往……倒越发不如以前了。
这其实是人类的通病,大家年龄越大,心房就越坚固,人也越自私,就越难jiāo的上好朋友。人们一生之中遇到的最真挚美好的友qíng,倒有一多半是在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成年之后,这样的感qíng就可遇不可求了。
苏夏运气不错,班内的同学都对她非常客气。虽然在开班会自我介绍的时候,她仍然只是淡淡的说了两三句,但是在选班gān部的时候,班里居然有一半同学将票数投给了她,选她做学习委员。让苏夏有点摸不着头脑。
不过等到有些人若有似无的跟苏夏套话,打探她父母是谁,在哪里工作,住在哪里的之后,她心中也微微明了了点,心里想着,自己或许是被当成富二代出身,被不知就里的同学刻意讨好来了。
对于这样的谣言,她没有刻意去解释,有时候你想说的话本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被人传来传去,是会被扭曲的不成样子的。当然,也不会默默的承认,她只是淡淡笑了笑,说句:“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然后就不再发言了。
倒是班里有一个女同学,似乎是非常喜欢她写的书的缘故,第一次在班会上听到苏夏自我介绍的时候,竟然一下子从座位上蹦了起来,指着苏夏大叫:“你,你是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