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炉小篆香断尽_作者:清歌一片(168)

2016-09-14 清歌一片

  他仿佛怔住了。就在我的手快碰到帐帘的时候,身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我身形一滞,已经被他从后紧紧抱住。我负气用力挣扎,却挣脱不开,他越抱越紧。

  “大将军,长安有客求见,正等在大营之外。”

  正和他纠缠间,大帐外忽然传来士兵的声音。

  这个时候,长安会派什么人来这里?又意yù何为?

  我停止了挣扎,回头看向吴延,他亦有些迷惑。

  “传。”

  他终于应了一声。

  ☆、故人

  吴延的军中事务并不避我,所以我避身到了他主位之后的一架矮屏之后,屏声等着长安而来的使者。

  终于,一阵脚步声由远而近,不疾不缓。我侧耳细听,心跳忽然加快。电光火石间,记忆中的一道影像蓦然跃出脑海。

  我已经知道那位使者,他到底是何方神圣了。

  是啊,在这个时候,除了他,还会有谁能担当这样的使命?

  大帐的帘幕被掀开,一阵冷风钻了进来。摇曳的灯火之中,我看见一个身披玄氅的颀长男子微微弯腰而入。他一眼看到坐于案牍之后的吴延,没有犹豫,没有停顿,朝他面露微笑,大步行来,就仿佛他们是昨日刚刚分别的老友,而今只是路过兴起,于是再度来访。

  我看不到吴延的脸庞,但是他的背影,仿佛僵硬了一下,然后,他慢慢地站起身来。

  “将军,别来无恙乎!”

  随着这一声我所熟悉的声音,他已到了吴延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朗声大笑。

  这笑声,与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我转过身去背靠屏风,慢慢闭上了眼睛,胸中仿佛堵住了一团棉絮,连呼吸都被哽住。

  与他的最后一次相见,还是大汉初定,他亲自把我从定陶送回到吴延身边时,分别于前往栎阳的半道之上。记忆里的他,仿佛永远都停留在我十六岁那年在上河芦苇dàng中第一次遇到他时的那白衣模样。但是现在,出现在我面前的他,消瘦无比,双鬓已染微微白霜。若不是那一双依旧炯若明烛的眼,我几乎不敢相信,未见的这些年里,他竟一下苍老如斯!

  他必定是为刘邦做说客而来,或者说,是为了这个天下的平和而做说客。

  “良在山中幽居,亦惊闻长沙王之噩耗,嗟叹不已。长沙王宽厚仁爱,良曾有幸与他有过一面之缘,音容笑貌,至今不能相忘……”

  我已经不愿再继续停留在这里了。

  我从离我所站不远之处的一道可供出入的大帐后门离开,登上马车,吩咐车夫送我回城。

  张良会如何调停劝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既然出山,又只身前来,必定是有备的。

  我的寝室里,照明的火烛一直燃到天明,而吴延,也一直没有过来。

  天已微微亮,我从榻上起身,打开房门正要唤侍女入内,抬头看见一个模糊的黑影正立在门口,我猝不及防吓了一跳,再看,已辨了出来,竟是吴延。

  他已不知立在这里多久了。眼眶深陷,脸色憔悴。

  我急忙让进了他,埋怨道:“什么时候回的,为什么不进来?”

  他朝我扯了下嘴角,露出一个略显勉qiáng的笑容,任我伸手拉进了他。

  他的手掌,冰凉一片,不复我从前所熟悉的那种温暖。

  “我已下令全军,今日便撤兵南下。”

  我在倒茶水的手顿住了,回头看着他。

  他仿佛十分疲惫,说完了这一句,连靴子也未脱,仰倒在被褥之上,便闭上了眼睛,再无别话。

  我到了榻前,跪了下去将他靴履脱掉,放进暖褥之中,望他仿佛已经入睡的脸庞。片刻之后,正要起身,手忽然被他紧紧抓住。

  “阿离,不要走,陪我睡一会。”

  他仍闭着眼睛,对我这样说道。

  我慢慢爬到了他的外侧,蜷卧在他身边。

  片刻之后,我隐隐听到外面传来了阵阵欢呼之声。那应该是刚刚得令的将士所发。

  我悄悄看向了他。他仍闭着眼睛,神qíng平静,面庞之上,却像是蒙上了一层疲倦而灰暗的yīn翳。

  ***

  我很快就知道吴延终于同意撤兵的原因。张良带来了长安的jiāo换条件:刘邦的截发和他的太子刘盈。

  张良说,将军一纸檄文,雷惊天下。将军兄弟qíng深,他亦为之动容。只是天下若因将军之举,再度láng烟肆nüè,则黎民哀哭生灵涂炭,长沙王之牺牲义举亦成空,他在天英魂想来也不会安宁。陛下如今才知道长沙王的忠义,痛悔自己当初的决定,本yù亲自前来祭奠,怎奈病体缠绵,所以自截体发,如同身首,jiāo由太子盈带来,让太子代替他到长沙王的神位之前祝祷谢罪,以慰长沙王之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