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穆老真不愧是神医,只要盯着老父的嘴,就能知道他在说什么,多长的句子都不在话下。
看来真像他说的,脉把得准,已经将老父的qíng况推断了个**不离十,两下一印证,便了然于胸。
董涛将自己想到的都问了,才含笑安慰了袁阳几句,叫他只管放心休息,和诸人一起退出了老爷子的卧房。
出来之后他也不说自己怎么想的,直接问袁氏兄弟,那两位大夫准备如何医治。
这也正是袁家此刻的为难之处。
所以袁氏兄弟没有多想便如实相告,那两位大夫在袁大家的后续治疗上有很大的分歧。
范大夫开了药方,建议内服外敷,双管齐下,令ròu球缩下去,至少要控制住,令它不再继续变大,而费大夫却主张开刀将其根除,他也承认如此一来有很大的风险,但除此之外,别无它法,服药控制之说纯属放屁。
袁家人觉着穆神医来得正是时候,到底接下来怎么治,还要听他还做决定。
董涛听到这里有了主意,趁机搪塞道:“其实叫我说,这两个法子都有其不足之处,袁公子给我两天时间,待我想个万全之策。”
袁氏兄弟哪知道这假神医心里所想,一听这话如一块石头落了地,哪有不应的,赶紧给他们安排住处,又设了酒宴款待。
不管王十三和董涛抱着何种想法,在见过病榻上的袁大家之后,文笙是真心希望能想个什么办法,缓解他的病痛。
吃过晚饭,为满足王十三的好奇心,袁文敏带着他和文笙前往朗月斋。
第四百五十章 朗月斋(二合一)
朗月斋位于袁府西院,乃是一幢单独的二层小楼。
下面一层是四间大屋,修建于建昭三年。
三十余年下来,里面藏书已逾千册,后来实在装不下了,袁老爷子发话,翻建的时候在上面又加盖了一层,挑捡其中的竹简、孤本挪到了楼上。
“这两年蒙乡里乡亲厚赠,现有这两层也有些不够用了,关键是实在抽不出人来整理维护……”袁文敏亲自提着灯笼带路,一边走口里不住介绍。
文笙离远打量着这个幽静的院落。
朗月斋周围种着很多松柏,月光透过枝叶的fèng隙洒落下来,小路上花影细碎,远处不时传来一两声虫鸣,空气里仿佛飘浮着书墨的清香,叫人心旷神怡。
这样一个读书养心的好地方,竟会与yīn谋诡计相关联,实在是叫她有些无法想象。
朗月斋前中间一条白石路,两侧是几丈宽的白色平台,明显是准备了用来晾书的地方,飞檐下摆放了几个大水缸。
袁文敏道:“朗月斋晚上通常是要关门落锁的,就怕不小心打翻了灯烛,继而失火。万一烧起来,损失就大了。”
王十三点头称是。
袁文敏这是不放心他,特意叮嘱呢。
他们三人一路走近,专门负责朗月斋的管家闻声自旁边几间小平房迎出来,道:“二爷,您这是……”
袁文敏便将灯笼jiāo给他,道:“这位是安陆侯世子,我带他来朗月斋瞧瞧,你开了门,好生伺候。”
管家连忙上前行礼。口称“小的见过世子爷”。
文笙藉着灯光就见这管家大约四旬上下,虽是下人,见了王十三这个常人难得一见的“安陆侯世子”却并不如何慌张失踞,显得很是沉稳,不禁着意打量了他两眼。
王十三端着架子道:“免礼吧。”
管家开了门,进去点灯,袁文敏招呼王十三和文笙进去坐。
进门是个左右通着的小厅。只放了一张桌子并两把椅子。迎面是高大的书架,上面摆得都是书。书架旁边是一溜儿的樟木箱子,箱盖打开。箱子里的明显也是书。
桌子上整整齐齐摆着笔墨纸砚,当中一本册子摊开来,拿镇纸压着。
文笙离远瞥了一眼,见打开的那页上写了不少字。楷书方正紧密,透着一股拘谨刻板。
袁文敏将书册合起来。小心放到一旁,让出地方来,态度很是随意地问管家道:“成业又过来整理那些书了?”
管家回道:“连公子直忙到酉中才离开。”
袁文敏微微摇头:“家里这段时间事qíng多,我和大哥顾不过来。我说怎么这些日子没看到他。回头你和成业说说,慢慢来吧,别伤着眼睛。”
管家躬身应了。又道:“连公子怕是听不进去。”
袁文敏这才对王十三解释道:“这是我姑母夫家的子侄,现在我们家借住读书。正好帮着整理一下,做做登记。楼上的那些藏本家父都已分门别类登记在册,世子爷要看什么,只管吩咐一声,我去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