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弱白月光(快穿)_作者:千里孤鸿(215)

  “这一搁浅便是十几年,当年搞研究的那些人大多都去了,就算没去,也大多换了方向。如今,搞晋朝方向的又是另一批人。怎么说呢?当前学术界对晋朝也确实不够重视,基本还都是一些青年学者在这个领域耕耘,能够称之为顶梁柱的没几个,甚至还比不上海外。你也知道,我们学校历史学的重点对象是近代史和晋朝之前的陈朝,以及晋朝之后的刘宋一朝。你要好好考虑,选择研究方向还不急,重要的是先扩展足够的视野。”

  “是的,老师。我知道,我在这条道路上走的还不远,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但我很早以前就定下决心,将它作为我的毕生研究方向。当年,我选择学校时也是看中我们学校曾经拥有不少的晋朝方向的教授。老师,选择导师的时候,我选择了您,您也收下了我,我早就下定决心,追随你的步伐,从事晋朝方向的研究。”楚瑛回答的十分镇定,也十分干脆直接,仿佛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

  坐在办公室中,带着一副眼镜的中年男人听到这话,愣了一愣后,笑了笑,说道。

  “我倒是没想过,你居然有这样的决心。当年,你上我开设的晋朝政治史课程时就特别积极,但我也只是以为你是一时兴趣。每年,踏进历史学这个专业的学生不在少数,可是毕业后能够从事学术研究,或者说愿意投身于历史的人太少了,而这其中,选择晋朝方向更是少之又少。我最初也没想过,你会愿意毕业后留下了,继续深造。其实,当初,我并不是很看好你。”

  “这个专业,不仅需要足够的时间支撑,更需要良好富足的家庭,只有这样,学生搞研究时才能无后顾之忧。我看过太多太多在这个专业上有足够灵气的人,也看过不少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的人,但他们不是败给了家庭,便是败给了时间。搞历史研究,出研究成果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那么长时间的冷板凳,又得不到足够的报酬,那可不是多少人能够忍得了的。你确定,你真的要继续这条道路吗?再好好考虑一下吧。”

  “导师,我……实话说吧,我和你一样,一直都对晋朝慧宗一朝很感兴趣。你写的那本《紫钗记的前世今生》我特别喜欢,看了很多遍。还有,我从前,怎么说,就是野路子,以前特别喜欢晋朝的文轩居士,十分敬佩他的经历,看了不少关于他的史料。再后来,读了大学,进行了专业的教导,以及在学校老师们的指点,我才逐渐从那种状态摆脱出来,真正以一个历史专业的学习者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

  “但看的史料越多,历史素养也慢慢提升不少,我对这个时代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理宗后期,慧宗一朝,神宗前期,这段三十多年的历史,我看的越多,便越好奇。我一直觉得这段时期的历史对神宗后期以及神宗之后的文宗时期,影响很大,甚至,晋朝绵延的两百多年,从安居一隅之地,到逐渐统一的发展都和这段时期的举措有着很大的联系。我知道,当前晋朝方向,主要集中于神宗一朝,但我和导师您一样,更关注的是慧宗一朝,虽然只有二十多年,虽然这段时期的史料也比较少……”

  “唉……”中年男人叹了口气,神色渐渐变深沉了起来,“史料的问题,确实很大。神宗晚年不顾大臣的意见,执意任命史官篡改了不少慧宗一朝的史料。后面文宗又不认真修订慧宗一朝的史料,文宗之后的明宗更是一如既往,晋朝后期的史官对慧宗临朝的这段时间仿佛都在避免和忽视,修缮的史料不仅不详细,还存在很多的错误,理宗神宗文宗明宗四朝的史料记事都极为详细,唯一不受重视的便是夹在晋理宗之后的晋慧宗。明明神宗时的名臣有不少在慧宗时期就出现了,更有着不少的成就。比如你说的文轩居士,萧子瑜,在慧宗一朝便当了十多年的宰辅。虽说当时宰辅不仅仅只有一名,可是萧子瑜,不过三十余岁,年纪轻轻便官拜宰辅,这明明就是深受帝王宠信的证据。可是,那些官员遗留下来的笔记和文集却很少谈到这点。”

  “唉,年代久远,历史所掩埋的真相便越来越多。慧宗这段时期留下了太多的迷了,光是晋慧宗这个皇帝,就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迷。大众对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懂点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慧宗的儿子晋神宗是个英明神武的帝王,但他们却不知道,晋慧宗其实也是一个颇有神奇色彩的皇帝,比如他因为晋理宗宠爱贵妃,迟迟不能被立为太子,还有他当太子后与几个兄弟们争夺帝位,勾心斗角。当了皇帝后,更因为体弱多病,十年没上朝,朝政居然也依旧运转良好。但大众知道的大多还是晋神宗,毕竟神宗一朝,群英荟萃,留下了太多的名臣,也留下太多千古流传的诗句和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