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伊道:“并非是我要画自己,而是这人脸,想来想去,还是参照了我自己的模样来画。”
刘管事想说,这根本不是人脸是谁的问题。
但是,最终,他还是委婉地说道:“这画也太大胆了些,怕是和我们墨泉阁素来的风格相悖。”
李昕伊认识了刘管事三年多,头一次听说墨泉阁还有风格。
刘管事道:“其他的六幅画,按照前头的条约再加三成,这是赵大人的意思。”
“至于这幅……”他又看了眼画,发现没有落款,道:“您还是拿回去吧。”
李昕伊把那幅《梦》收起来,放到木匣子里,合上盖,道:“赵大人说你许久不见,颇为想我。我以为你是想念我的画,原来竟不是么?”
刘管事带人走进内室,合上门,有小厮进来送茶,又退出去,留下他们两个人。
刘管事看着几上的木匣子道:“你手上的这幅画,不是不能卖,只是……”
李昕伊问:“只是什么?”
刘管事道:“只是太过放`荡了。”
李昕伊嘴里的茶差点儿喷出来,他掏出手帕,揩了揩嘴角,道:“还请刘管事明示。”
刘管事却是不肯再说了,他此时有更重要的事要和李昕伊说。
作者有话要说: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第42章 准备乡试
刘管事放低了声音,和李昕伊说:“听闻,你近日住进了曲岭园里?”
李昕伊不明所以,点头道:“承蒙赵大人垂爱,已是在别院里住了几日了。”
刘管事道:“赵大人仁爱,但既受了恩,就不能不感念于心,可是有这个道理?”
李昕伊道:“正是如此。自幼,我母亲常和我说,这人和人,生来就没有谁欠了谁之说。咱本是不识,因了际遇,相识一场,母亲要我牢记,和他人交往,必得以心换心。赵大人的仁爱,我定铭记于心。”
李昕伊叨叨了一长串,讲他幼年失怙,寡母艰难将他养育大的事情,满怀感念、声情并茂地说了一遍,说到李母因为常年做针线,坏了眼睛时,竟是忍不住红了眼眶,落下了眼泪。
刘管事很感动,然后打断了他,道:“乡试之后,赵大人意欲召集群贤,准备明年的万寿之礼。你既然早来了一步,我也就多透露一些。当今圣上过往的一些事迹,想必你是清楚的。这万寿礼,需得避开那些忌讳。赵大人想要一些吉祥、喜庆、寓意好的图,届时,将会有几位画师来画这些图,我说的意思,你可明白了?”
李昕伊沉思了半晌,随后道:“当今圣上,过往有哪些事迹?”
刘管事愣了一下,随后用万分复杂的眼神看向李昕伊。
李昕伊又道:“烦请管事说得明白些,这画师画图,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下刘管事的眼神就不是复杂了,而是明晃晃的“你是不是智障”。
但刘管事还是尽可能地说明白了一点,道:“当今圣人和先帝之间的事,在坊间也不是什么秘密,你自可打听一番。至于这画师……”
刘管事不知李昕伊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才让当初一个机灵聪慧的孩子,变成如今这番痴傻的模样,连画的画都变得不堪直视。
他接着说道:“你这些日子且安心住别院里,届时赵大人会派人向你传信。”
李昕伊站起身,朝刘管事做了个揖,道:“那我就静候佳音了。”
刘管事送他出去,看着李昕伊上了马车,轱辘声淹没在喧嚣声中。
回到墨泉阁,想了想,还是提笔写了封信,让人送去赵府。
李昕伊抱着木匣子回到别院里,在迈过门槛时,他抬头看了看头上挂的牌匾,欣赏了一会儿后,回到自己的房间。
《梦》还未装裱,他也不急着将画挂出来,此时,他已经在构思第二幅画了。
一半是亮光,另一半是阴暗。
有了画第一幅画的经验,李昕伊也不像昨日画得那么急了,他心里已有素材,落在宣纸上的线条也很随意。他甚至漫不经心地想着,究竟是牡丹好看些,还是月季好看些。
画了两笔后,他就放下画笔,去厨房了。
昨日答应的做饭却没有做,今日,李昕伊决定要在吴肃面前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