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也买的早,赶上了房价还没有飞涨的时候。才买上房,等到后面,那点钱能买啥,就是买个一室一厅的首付都不知道能不能付出来。
儿子运气好,买的是老旧小区,地段好,房价当时也便宜,一步到位买的是三房两厅的紧凑户型。
外面还有一个小院,春秋坐在院子喝喝茶看看书也是不错的。
一楼的房价比二楼三楼又要低一点,当时买的时候依然困难,可还是买了。
他们的侄子侄女外甥他们买房都是买的新房,首付都是家里出,靠他们一百年也买不起房。
这些年,他们夫妻俩在一众亲戚中,都是透明人,大家也不嫌弃他们一家,但也不是多热情。
怎么说呢,就是存在感一般。
如今儿子有了出息,他们也能扬眉吐气,在亲戚中也不是最差的。
也能使劲的夸夸自家儿子,说说自家过几天要去琼亚度假过年的事。
一群亲戚聚在一起,可不只是联络感情,主要的是炫耀,炫耀自家又买了一套房,换了一辆车,孩子多么争气 ,涨了工资,升了职。
往年都是他们炫耀,今年轮到了他们。
想到晚上的聚餐,夫妻两跟大了鸡血似的激动,还没有见到亲戚就自己激动的全身冒汗。
一上午的时间,做头发,焗油,一直到中午一点才忙完。
沈清和带着闺女去到商场给几位长辈买礼物,一家一份,一次性全给了,也不用他上门去。
两位舅舅一位是公务员(领导干部) ,一位自己做生意(小生意),小舅舅虽然做的小生意,但家里条件不错,在潭州有两套房,一套电梯大四居 ,一套复式楼。
大舅舅家住在他们单位家属区,也有两套,还是相连的一层楼两套。只不过他们两家的孩子都在沪海市,已经成家落户在那边,不会回来定居。
二叔家的堂妹在潭州,但是单位好,在省卫视上班,工资福利比他的都好,小姑家的表弟也混的不错,在沪海。
在著名的IT企业做程序员,还是主管级别的,虽然很辛苦 ,但是挣得多。
相反原身国内最好的名校毕业,因为家庭条件没有读研读博,后来还比不过三位弟弟一位妹妹。
慢慢的他这位最好名校毕业老大哥,在弟弟妹妹间很少被提及。
各自成家有了自己的家庭有时候一年甚至几年也不能聚一聚,感情慢慢的淡薄了许多,加上他混的也不是多风光,就只是一般般,那些弟弟妹妹也渐渐很少联系他。
说起来他们这一代五人,读的大学都不差,都是重点大学。
谁比谁也强不了多少。
沈清岚上午,就接到老爸的到电话,告诉她大伯一家回来了。晚上约着一起吃饭,让她带着老公孩子一起务必出席,不准
找借口不出席。
老爸心目中还是很重视大伯的,以前倒没有如此,最近两三年,她次次回家都听老爸念叨,说当年多苦多苦,大伯怎么怎么照顾他和小姑的。
还说他以前也不觉得大伯多重要,可是大伯离开潭州去了燕京,他才发现大伯是多么重要。
以往过年,大伯总会给自家和小姑家打很多电话,关心他们,问他们去哪儿买猪肉。去哪儿办年货。
经常是大伯自己去到乡下自己找农村的远房亲戚买肉,只要听说他们两家没有置办腊货,总是问,要不要和他一起在乡下买肉自己做腊货。
从大伯大伯母都去了燕京,两家每次过年都自己张罗,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后来几年过年,每次和小姑一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老爸和小姑总会念叨大伯,念起大伯的好。
她的感触没有老爸那么多,但是她偶尔也会想起大伯的好。
说起来大伯对她比表弟好,总是说女孩子就该娇养,只是家里条件不允许。
坐在办公室,沈清岚想起很多的过往,都是小时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