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姜德善化身为初次出门的小孩子,两个眼睛都不知该看哪才好。黄侍卫似是已经自暴自弃了,开始向他介绍起眼前鳌山的妙处来,引来阵阵惊呼。
鳌山附近人压人,人挤人,三人面前是一片乌压压的人头。好在鳌山够高,站得远些也能看得清,唐煜欣赏了一阵便倦了。他没急着走,静静等了一会儿方拉着姜德善道:“好了好了,又不是再看不到了,出来这么久,再不回去的话圆真能急死了。”
黄侍卫长呼一口气,这位爷总算逛够了。
“我都听殿下的。”这次换成姜德善恋恋不舍了,他一步三回头,后来简直是被黄侍卫拖着走。
脱离了人流,欢声笑语渐渐远去。鳌山说是设在慈恩寺山门附近,但为了不扰到这佛祖清净地,实际是设在离慈恩寺最近的街上的,离寺院仍有一段距离。上元节这日寺院并无举办什么活动,因此山门附近很是清净,间或有结伴的行人笑着闹着往鳌山的方向走,手里提着各色花灯。
走着走着,眼看就要到山门前,唐煜忽地停住脚步,黄侍卫没反应过来,险些撞到他的后背。
黄侍卫摸了摸鼻尖,正要开口询问,待看见前方的情景后立刻闭了嘴。
慈恩寺建寺之初特意从洛水引了一条支流出来,河水在寺门前蜿蜒而过,兜了一个圈子后折向赭黄色的寺墙,流入慈恩寺中形成一汪湖泊,即是莲花池。河上架着一座石拱桥,原本取名为“众生”,借用的是佛祖普度众生之意,后来不知怎地以讹传讹,老百姓都管它叫三生桥。
三生桥上定三生。
桥上站着一位佳人,一身娇艳动人的红,手里提着一盏细纱糊的美人绢灯,如同夜色中含苞待放的芍药花。
黄侍卫对天翻了个白眼,这两位若说没提前约好,我就把头割下来给他们下酒。
唐煜快走几步,姜德善和黄侍卫眼观鼻鼻观口,脚底步子放慢,落后于唐煜身后五六步远的地方。
薛琅依旧装成不认识唐煜的模样,迎着唐煜慢吞吞地走着。
两人最终在石拱桥中央相遇了。
一轮银盘挂在桥边柳树梢头,唐煜在即将与薛琅擦肩而过的瞬间停住脚步,薛琅低头不语,胸腔内声若擂鼓,腮边两团滚烫。
抬头望向皎皎明月,唐煜没头没脑地说:“德善,明年十五我们还出来观灯如何?”
姜德善为难地看着桥上的两人,这是让我回答还是不回答呢。
薛琅低低笑了一声,闷头往前走,去与跟着她的家人汇合——服侍的人先前全被她打发到桥底下了。
“走吧,”唐煜用极轻的声音说,大踏步地往慈恩寺山门走。姜、黄二人见事情了结,连忙小跑着跟上。
更远的地方,与儿子一道跟在薛琅后面的乳娘面露惊容,暗自叫苦。她本来想着上元佳节,自家姑娘是个胆大的,十有**要与情郎相会。谁曾想到这位情郎在洛京连个宅子都没有,竟是住在庙里头的,这家里该有多穷啊?!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华少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斋堂悠长清越的钟声响起, 即是慈恩寺僧人用饭之时。
除了十二月初八馈赠信众的腊八粥,每逢佳节, 慈恩寺都会大规模地施粥以布施百姓,彰显佛祖慈悲之意, 家里日子过的去的平民也常来讨碗粥,为的是沾点佛缘,给家里添些福气。至于平日中, 穷苦之人若是能在斋堂钟声敲响之时赶到寺中, 亦能分得碗薄粥果腹。
斋堂前四四方方的院落中, 四位身强力壮的僧人抬出一个能盛得下一位成年壮汉的巨型铁锅,衣衫褴褛的百姓蜂拥而上,又在领头僧人的吆喝下排成一列长队。队伍缓缓向前,守在锅旁的僧人手持大铁勺, 将清粥盛到一个个带有或大或小豁口的粗瓷碗里。一勺清粥落碗,一声“阿弥陀佛”响起。
韩尚德身着葛巾鹤氅,一副文人装扮,嘴里叼着根不知从何处拔下来的狗尾巴草, 靠在廊柱上远远地打量着施粥时的众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