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搞义务教育_作者:炀师(247)

2018-04-07 炀师

  等到了六月,盛夏的季节,北方终于迎来了一场暴雨!大雨毫不停歇地下了整整三天三夜,龟裂的土地开始逐渐恢复平整的模样。

  宁安也同时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阴暗的天气让人做什么都提不起神来。但这场雨也算是及时雨,受到北方大旱的影响,宁安今年的降雨也比往年少了许多。如果不是水车已经在宁安普及,恐怕今年宁安的粮食也会欠收。

  最明显的对比就是隔壁广义,下个月就是早稻收割的季节,可有经验的老农都能看出,宁安今年这早稻会减产!而宁安这边却是不断的好消息,在肥料和水车的双重作用下,今年良田的水稻产量可能还能提高一成左右,再加上新开荒的地里也能产出不少粮食,今年一定又是个富足的年头!

  只是北方的那场让人还没来得及高兴的暴雨结束后,立即迎来了夏季太阳的暴晒。刚刚愈合的大地再次裂开,还没来得及恢复生机的庄稼快速脱水。大夏天的,农民们只感觉像是被人兜头泼了一盆冰水,一时之间整个北部哀嚎一片。

  一个身体强壮,身上体毛旺盛的男人,扛着锄头,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挽救了大半年,眼看就要成活的庄稼枯死,眼中迸发出了强烈的恨意!呆滞了半响,他朝地上吐了口痰,扛着锄头转身去了关系最好的几个兄弟家中。

  两日之后,一群壮年男人扛着锄头,家中妇女拿着菜刀,气势汹汹地占了一座无人的山头。

  村中其他人看到这群人离去的背影,顿时议论纷纷。

  “他们……这,这是要去当山贼啊?”

  “哎,就这年头,当山贼总比饿死强。”

  “可,可是官兵来抓怎么办?”

  “嗤!吃顿饱的被官兵砍死好,还是当你的良民慢慢饿死好?”

  一场议论不欢而散,一对爷孙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半响,那已经瘦的只剩下一副骨架的老人叹了口气,看着自己的孙子,眼眶微微泛红。只见原本虎头虎脑的孙子,此时脸上的肉已经掉光,只剩下一双大眼睛,模样分外吓人。老人沙哑着声音道:“狗娃,咱们去宁安吧。”

  北方一场大旱断了农民的生路,有胆大的人,扛着锄头,拉帮结派落草为寇。有顽固的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盼望着奇迹发生。还有一批不忍心家中小辈继续受苦的,终于下定决心离开故土,往南迁去。

  然而底层百姓的绝望,并没有影响到京城权贵们。又到了难熬的苦夏,加上今年夏天格外热,新上市的冰蚕丝短短半天便卖脱销!越是形式严峻的时刻,这些世家的作风便越是奢靡。原本不过一千两一匹的冰蚕丝,被抬价到三千两,也有无数世家子弟趋之若鹜。

  奢靡的气息弥漫了整个京城,安国将军府里,一名打扮奢侈,面容明艳的妇人坐在书房的主位上,将密信一目十行地看完之后,才递给自己的夫君:“翰儿担心京城有变,邀请我们去宁安小住。”

  王将军看过信后,大马金刀地跨坐到椅子上,豪迈地挥手道:“我们要是离开了京城,以后谁给他接应?不妥!”

  长公主不置可否,又拿起一匹冰蚕丝,笑道:“灵儿托人带了十匹这玩意儿来,说要孝敬我们,也难为他有这个孝心了。”长公主这话三分嘲讽,七分欣慰。即使知道冰蚕丝实际价格很低,但好歹是亲儿子送的礼物,哪有做父母的不开心。

  “哼,就会拿这些小玩意儿糊弄人!”王将军不屑地嘲讽了两句,却十分宝贝地亲自捧着那匹布回房了。

  随着旱情的加剧,北方百姓和朝廷的关系愈发恶劣,当有心人将京城的奢靡生活披露个一星半点后,就像是一把热油浇到了民心上。也不知道是谁先鼓动的,也不知道原本老实淳朴的农民哪来这么大的胆子,总之最后的结果是:有农民造反了!

  农民起义,朝廷并没有把这只杂牌军放在心上,只派了几百名士兵前去镇压。然而军队去到之后才发现,对方竟然有近两千人!就算是杂牌军,那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淹死他们啊!

  然而如今国库空虚,行军打仗消耗太大,朝廷那边肯定给不了任何增援了。负责带队的将军把脸一抹,没办法了,只能就地征兵征粮!这个一拍脑门想出来的办法,硬生生将一部分中立的百姓又给逼到对头去了。

  而剩下既不想参军,又不想造反的百姓,没得选了,只能往宁安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