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晦涩,但还是将陶笉然往军营的方向带。
沂州府是瑞朝和匈奴的第一道防线,十万大军就驻扎在北门,距离知州府倒是不远,步行过去只要半个小时。陶笉然算了算距离,若是匈奴破了城门之后,知州府就是首当其冲的一栋建筑,心中又一次刷新了对邱裕的认知。
陶笉然跟着王君浩走进军营,神色不由得有些呆滞。
军营条件并不比沂州其他百姓的好,穷苦百姓至少有黄土房子,而军营则是一排排不挡风不保暖的帐篷!如今陶笉然身上还裹着一件狐裘,士兵们却只有薄薄的一件士兵服,顶着寒风汗流浃背地在训练。
“这……会不会很冷?”陶笉然话一出口,就知道自己问了个非常愚蠢的问题。
王君浩倒是没有露出鄙夷的神色,面色如常道:“若是连这点寒苦都受不住,又哪有勇气面对匈奴大军!”
这哪跟哪啊!
陶笉然完全不能理解王君浩的脑回路!难道你们过冬还是靠着一身正气过的吗?!
不过陶笉然也不好一来就质疑人家的工作,只问道:“军中物资可还充足?”
“开了互市之后,好了一些。”再具体的王君浩也不太清楚了,他只管行军打仗,这些后勤事务并不是他负责的。
陶笉然点点头,又试探道:“我看那帐篷冬冷夏热的,有条件的话要不要给盖个房子?”吃饱穿暖了,士兵才能有力气和精力打仗啊!就这苦行僧的日子,上了战场谁能提起劲拼杀啊!
第162章
王君浩眼神复杂地看了陶笉然一眼, 才道:“但凭节度使大人做主。”
陶笉然闻言, 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又是这种尴尬的气氛, 自从戚博翰登基之后,陶笉然就感觉以翁元基为首的这群人, 好像对自己有种若有若无的敌意。
陶笉然猜不透他们的想法, 但既然人家的都不想跟自己做朋友了,那他也没必要凑上去,陶笉然又公事公办地跟王君浩说了几句话, 巡查了一遍营地,直到天擦黑才回到自己府中。
沂州天黑得早, 加上资源贫乏,就连隔壁知州府的灯油存量都不多, 晚上几乎没有人家会点灯。陶笉然也不好浪费物资, 哄了宝儿和贝儿睡下之后,才躺到床上规划起了未来的发展,但却不是关于沂州的。
关于沂州的计划他早就做完了,如今他要打算的,是自己的未来。
翁元基在跟戚博翰谈过话之后, 对自己的敌意已经小了许多, 但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不对自己产生敌意上。戚博翰未来必定会是千古一帝, 而他想要跟戚博翰比肩,不能再跟以往那么无知无觉地过下去了,他需要组建自己的势力,也要帮戚博翰组建新的势力, 来跟老心腹抗衡。
通过今天短暂的相处,邱裕成了一个很好的人选。邱裕出身寒门,是通过科举考出来的人才,只是由于家里没有背景,打通不了关节,熬了这么多年,只能在沂州做个知州。
别看知州这个位置光鲜无比,但地处边境的知州那可是把命都栓裤腰带上的活。
前两年匈奴大军两次入关,沂州一度十室九空。沂州能有现在的模样,可全靠邱裕和一群同僚在苦撑。
综上所述,邱裕有能力,但是没有背景,而且对戚博翰有一定的忠心程度。
陶笉然在系统的备忘录里写写画画,不知不觉地就睡过去了。第二天一早醒来,陶笉然还没来得及陪宝儿和贝儿吃早餐,就听到小吏来通报,邱裕和农民们已经在农田旁等他了!
陶笉然为邱裕办事效率吃了一惊,连忙揣上个大饼,就在路上边走边吃,往农田赶去。
邱裕挑选的这片弄农田,是在城外五里多地的地方,距离水源也有将近五里地,取水有些困难。
自从前两年匈奴第一次入关后,沂州人口减少,这片土地就荒废下来了。虽然两年多没耕种,但这里也不至于太过荒废,平整一下还是能很快就用上的。这个选址也可谓是用心良苦了,既没有占了现有的农田,也不至于太多耽误棉花的种植。
陶笉然赶到的时候,就看见邱裕、李通判,还有昨天见过的钱长史、邱主簿都来了,另外还有十名农人打扮的男子,想来就是他们找来的农户了。
陶笉然连忙小跑上前道:“大家久等了。”
“不敢不敢。”邱裕连忙摆摆手,又连忙给陶笉然介绍十名农人,“大人,这十名皆是府内种田的好手,家中亩产一直是府内最高的,想必也能很好地照顾好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