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搞义务教育_作者:炀师(336)

2018-04-07 炀师

  陶笉然闻言,有些讶异:“让他们来种棉花,会不会影响他们家里的春耕?”

  “大人放心,这十人家中皆是人丁兴旺,少他们一个不少。”这个人选也是邱裕精心挑选的,比起陶笉然,他可是更在意沂州的粮食产量的,不管做什么都要保证州内的粮食起码能自给自足,否则要从外面买粮食的话,那高昂的成本,州内没几户人家能承受得起。

  陶笉然这才放心下来,又跟十名农户一一打招呼,才对他们问道:“这五十亩地,要把它们全部翻整施肥造墒,需要多久?”

  那十名农户都十分拘谨,闻言互相对视了几眼,才有人低着头小声道:“大约需要五日。”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附和。

  这倒是让陶笉然有些意外,这平均一人五亩地,竟然能一天整一亩吗?!这也太厉害了吧!不过陶笉然没将这想法说出口,只道:“那就辛苦你们了,需要什么帮助只管提,等将来棉花种出来后,给你们算五成抽成。”

  这土地是无主,自然是算官府的,现在相当于把地租给他们种。除了种的东西跟寻常粮食不太一样之外,跟其他的佃农没太大的区别,而五成的抽成对于佃农来说已经很多了!而且邱裕已经跟他们说过棉花的作用,这五亩田种出来的棉花,虽然只有五成,但来年家里人应该保暖不成问题了!

  思及此,十人都很是激动,陶笉然给每人发了一张棉花田需要整成什么样的图纸,稍微讲解了一番后,便手让他们赶紧开始干活。

  书上说,施肥造墒需要在棉花播种前15天完成,如今已是二月三日,最快也要二十三日才能播种,这日子着实已经算晚了。

  还有水源的问题,也需要快点解决。陶笉然眉头紧皱,思索了一会儿,才发现邱裕等人也在一旁陪着傻站,连忙道:“各位若是有事,先各自离去吧。”

  邱裕对三名下属点点头,三人便纷纷告辞了,如今春耕有许多事宜要他们主持,昨天为迎接陶笉然已经浪费了半日,此时不敢再耽搁。

  陶笉然看邱裕留了下来,也觉得这样正合适,他初来乍到,还有很多问题要问,而且能趁机拉拢一下这个人才。

  “邱大人,不知沂州的沤肥的法子推广得如何?”

  当初王君浩来沂州,带了不少小册子过来,其中就包括沤肥的教程和水车的图纸。如今王君浩来沂州已经将近一年,不知道肥料在应付完春耕后,还有没有剩余的用在这棉花田上。

  邱裕以为陶笉然是在考察自己的功绩,连忙答道:“已经在各个村落推广完毕,最迟的村落在春耕时已经能使用上粪肥了。”

  沂州的沤肥条件可是得天独厚,因为沂州百姓他们会养羊!有畜牧就代表有许多粪便,可以用于沤肥!不同于其他地方,一大家子每天的排泄物,沤出来的肥都只是勉强够用,沂州要是缺肥,那可真就是邱裕的锅了。

  陶笉然又问了十名农户家中的沤肥情况,得知不用担心肥料问题后,便思考起了水源。

  沂州气候干燥,境内有一条沂水河,水流量不到一万,支流也很少。沂州官府在农闲时,都会组织去挖新河道。但是由于官府拿不出多少工钱,沂州人口也不多,所以收效甚微。

  沂州府毗邻沂水河的主干道,在主干道两旁有着沂州最为肥沃的农田。但这棉花田,离沂水河的主干道有十多里的距离,离沂水河最大的人工支流,小沂河也有五里,想要开凿新河道,显然时间不太够,水车在这时候也派不上多少用场。

  陶笉然思索无果,刚想到处转转找找灵感,忽然跟着他来沂州的一名小厮呼哧呼哧地跑了过来:“老爷,管家让小的给您带句话,工匠们已经到府里了!”

  闻言,陶笉然眼睛一亮。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群工匠在宁安的时候给他做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说不定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灵感!

  陶笉然连忙告别邱裕,往府里跑去。

  这次来的工匠有五十人,其中木匠十人,水泥匠十人,还有烧砖烧瓷烧玻璃打铁等,几乎囊括了整个工匠届的工种了。他们的家眷都留在了京城,等一年后,他们跟着陶笉然回京城,便要在京城定居,也相当于给陶笉然成立了个研发小基地。

  节度使的府邸虽然不精致,但是占地面积还是蛮大的,五十名工匠住进来,陶笉然直接将半个府的面积划分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改造成自己需要的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