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殿上诸人退散,拓拔嗣忽然冲走在最后的崔宏喊了一句:“太傅留步。”崔宏缓缓转身,拓拔嗣便步下御阶,拉住他的衣袖,仰起脸来,眼含泪光:“太傅救我漠褐!”
鲜卑代人称其母为阿牧敦,称其父为漠褐,拓拔嗣自小不敢亲近拓跋珪,是以从来只敬称为父皇,此刻难得的真情流露叫崔浩也心中一软,叹了口气,蹲下身道:“太子殿下放心,赵国公也不会袖手不理,皇上吉人天相,定会否极泰来。”
拓拔嗣却一摇头,固执道:“我已幼年丧母,如今万不能再没了父亲,否则我必成釜中之鱼、砧上之肉,任人摆布了!求太傅救救漠褐!”
他年纪虽轻,却也看出了情势险恶,贺兰讷怕是已起二心,想要观望事态乃至落井下石,直接扶持他的弟弟拓跋绍上位,自己好在幕后操纵,成为无冕之王。
崔宏神色为难地迟疑片刻,也悄声道:“赵国公没有胆子明着造反,只要皇上及时回朝,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拓拔嗣吸了吸鼻子,皱眉道:“怎么才能让父皇脱险回朝?”
崔宏左右望望,见四下无人,方才低声将自己私下与儿子崔浩相商之言和盘托出:“让柔然与西凉军队网开一面,放皇上出城。”顿了顿,他终于道:“也就是议和。”
所谓议和,便是求和——拓跋珪年近而立,征战南北乃至开国立宗以来都还从未遭遇如此屈辱,他怎会甘心?怎会愿意?拓拔嗣一想到暴跳如雷的拓跋珪,果然面露犹豫。
崔宏道:“或可派一心腹之人前往云中报信,让皇上了解此时朝局政势,再由殿下出面暗中与社仑议和。”
这算是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拓跋珪的面子,拓拔嗣知道自己不能再优柔难决,便一点头,又道:“谁可为使,前往云中?”贺兰讷必定已经暗中控制了平城,满朝文武谁也不能擅离京城,一时去何处找寻那有胆识有智谋又不在贺兰讷监控之中的人?
崔宏想到了被解职在家,长吁短叹有志难抒的崔浩,便躬身展袖答道:“臣子愿往。”
当夜,原本娇生惯养的世家子弟崔浩在乔装打扮一番之后,怀揣密旨,星夜出城,前往云中。
拓跋珪面色铁青地看着眼前的书函,沉默半晌忽然抬手一拍,整个案几登时被震裂,碎做几块地四散开来:“这是谁的主意——未经奏报,私自议和!”
众亲信将领都吓地跪了一地,不敢抬头,唯有为首居中的崔浩并不惧怕,而是跪在那儿静静地等着拓跋珪示下。
拓跋珪闭了闭眼,适才入目的条条款款却挥之不去——
魏国需奉上牛羊各五千头,岁币万钱。
就此割让云中诸郡,从此退回塞内。
对柔然和亲换质,称臣纳贡。
拓跋珪缓缓地睁开双眸,眼中充血的杀意已经逼退少许,他面沉如水地望着远方的虚无,缓缓地出声道:“这些贪得无厌的条件必是社仑的要求,去告诉他,前两条,朕允了。但最后那条,绝无可能。”
崔浩赶忙答应——自古能让交战双方都勉强同意的议和,皆没有一口答应的,一方漫天要价另一方坐地还钱,从来都是来来往往讨价还价的另一场较量,通常还要磨上好几个回合,拓跋珪只答应前两项,也属常情。他坚信以拓跋珪的高瞻远瞩,只要能让他逃过此劫难,绝境翻身,那么迟早有一天他会亲自报仇雪恨!
拓跋珪心知现在情势是如何地岌岌可危,在包围圈外目前还有魏国数万兵马赶来勤王,然而在塞外草原即将进入严寒冬季而他们久久不能突进立功的情况之下,若是贺兰讷在平城又对他们一一招揽,这些非本部的亲兵又有几人会对他这北魏皇帝死忠到底?只靠一个尚且年幼的拓拔嗣不仅镇不住那些蠢蠢欲动的魑魅魍魉,只怕自己的人身安全都难自保,届时魏国也难免后继无人、江山易主的惨剧。
事不宜迟,外援既已无望,他就必须得尽快脱困,回到平城,方能先保住他的中原基业,再图来日种种!
崔浩临危受命,身入敌营,周旋再三,双方拉锯几番,总算有了些许眉目,拓跋珪并几个心腹将领也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苻坚围城以来并没攻城,魏军并无多余伤亡,但偶有出城猎食的皆被阻击,退回城内,拓跋珪自然知道苻坚的意图:天寒地冻,城中存粮早已不足供给,拓跋珪不得不下令从百姓处强行征粮,搜刮所得也不过再拖延三五时日,这时候围城越久、士兵越多,口粮与御寒衣物就越不够分,苻坚这是在故意制造城内的恐慌气氛,所以此事越拖越不利于魏军。如今只要有机会能够脱困,就是暂时受些屈辱委屈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