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君臣_作者:桥半里(203)

2018-04-01 桥半里

  不要说动手,平日里哪个平头百姓敢与官差争论?民愤之激烈,可见一斑。

  百官听着燕王细细禀报,除了问心无愧的,余者都渐渐汗湿了背。

  以前没发现这报纸竟是如此厉害的喉|舌,内有锦衣卫,外有官报民论,照此以往,这官,可就越来越难做了。

  启元帝一偏头,和玉阶下的谢九渊眼神一对,俱是皱眉。

  给文谨礼扣上通敌卖国的帽子,是鬼蜮伎俩,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以其人之身,顾缜心中不悔,谢九渊亦不会有半分愧疚。文党误国,除去文谨礼,并不是党|争,而是为了大楚的安危。手段,并不折损目的的正当性。

  他们一手主导了文谨礼的倒台,隐忍布局多年,虽有文崇德这个突变助力,但为了一击即中、永绝后患,他们思虑再三,还是提前启用了报纸与公议,如今舆论如猛虎之势,是在意料之中,遂了他们的计划,但也着实叫人心惊。

  这样的工具,还是必须得加以制约,否则,福祸难料。

  燕王手上的奏章很长,整个奉天殿就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回荡。

  与百官设想的阴谋论不同,燕王一回朝,立刻就被启元帝派了实差,没有让他回原先挂在礼部下的教育司,而是新设了文化交流部,任文化大臣一职,与六部同级并且直接入内阁,负责各地官报社与书局审计,管理各地交流学社和百姓公议,另外交给了燕王组织人才翻译并刊印西洋技术书籍的工作,光是官报就足够燕王忙得脚不沾地,足见启元帝的器重。

  任命文化大臣的同时,六部也新改了名字,缺的尚书补了齐,职责也都有增添。

  吏部改内政部,内政大臣欧茂竹。

  户部改财政|部,财政大臣秦俭。

  礼部与翰林院合并,改教育|部,升了原礼部左侍郎暂任教育大臣。

  兵部改军事部,由启元帝直接负责。

  刑部改司宪国|安部,国|安大臣冯裴。

  工部与革新所合并,改科技发展部,发展大臣是文崇德。

  除此之外,鸿胪寺也改了外|交部,外|交大臣王泽。大理寺之前改了司|法部,如今又改了回来,大理寺少卿从左右两位增添至六位,很是增添了对应地方监察院的下属部门。

  不算启元帝,这七位大臣皆是内阁成员,而回到朝堂的谢九渊,自然,成了内阁首辅。

  至此,有启元帝掌兵权,谢九渊统领内阁,江载道率大理寺上下监察,开启了君王至上、军政法三分的新时代。

  然而,身为金吾卫将军与北斗军校校长,谢九渊对军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俨然是位极人臣,堪称朝中第一人,讲句不好听的,那就是有遮天蔽日之嫌。

  此时看着是君臣融洽,尤其是眼前外敌来犯,启元帝对谢九渊更是荣宠备至,奉天殿上都以“老师”相称,但大家都暗地猜测,这谢九渊,会不会是下一个文谨礼。

  当然,这都是打退外敌才能看到的戏了。

  群臣好不容易听燕王念完了奏章,就被启元帝问了话,“众卿家如何看待?”

  还能如何看待?百官从善如流地站出来,一个个都咬牙切齿,恨不能即刻与文谨礼划清干系,表出忠心,说的话也都是与上书同样的意思,赶紧砍了吧。

  朝中但凡有些资历的,几乎都不可能与文谨礼毫无往来,除了秦俭那种没朋友的官,其他人,不砍了文谨礼,他们晚上也睡不踏实。

  秦俭和冯裴都说既然沉冤得雪,那文谨礼按照大楚律该怎么判,那就怎么判。

  倒是江载道耿直,他直言不讳,说文谨礼通敌的罪名只有书信证据,且无后续往来人证,无法定下实罪,但是,就已有的确凿证据,文党残害忠良、腐蚀国体是板上钉钉,文谨礼本人更是罪行累累,他也认为文谨礼死有余辜,请陛下秉公处理。

  殿上众人因为江载道的大胆捏了一把汗,启元帝却面露欣慰,金口一开,说既然说了要严格遵从律法,君无戏言,文谨礼的判决就交由大理寺全权处理,朕只做最后确认,以后大案要案便依此例行事。

  百官当即跪拜,高颂启元帝大公无私。

  其乐融融地下了朝,顾缜刚回到御书房,军事部传来消息,说敌军不止从海面来犯,西北也不平静,天竺与一些国家达成交易,有小股势力借道天竺,骚扰丝绸之路的往来客商,尽管西行一路都特设了巡护,但还是有大楚商人遇难。

  顾缜想到谢镜清,面上带出了焦虑神色,厉声命令军事部再探详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