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卖火锅_作者:孟冬十五(168)

  “成,这就给您上。”司南颠颠地跑去后厨端火锅了。

  若不是官家盯着,唐玄就跟着去了。

  很快,司南就回来了,端来一个三拼锅。

  这种锅是前不久才定做的,更像现代川味火锅的模样,圆圆的一个盆,盆中用竖板隔成了三部分,三样底料分别放在不同的格子里。

  盆下再放一个低矮的小炭炉,一炉炭足以支撑一顿饭。若吃得久,可随时唤小二进来加炭。

  为了方便食客用餐,桌子特意做成了可调节高低的那种,可跪坐在席子上吃,也可坐在椅子上吃。

  司南一一介绍着。

  赵祯不住点头,直叹想得周到,样样令人满意。

  几句话的工夫,汤底便熟了。

  司南又问:“是自煮,还是叫人来煮?”

  赵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煮。

  话是这么说,司南不可能真让他自己煮,于是亲自站在旁边,时不时帮他添个肉丸,夹片菜叶。

  赵祯始终笑呵呵的,只把他当个晚辈,硬是拉着他坐下。

  包拯闷闷地说了句“成何体统”。

  司南冲着他憨憨一笑。

  包拯:……

  爱咋咋滴吧,吃火锅。

  麻辣底……

  麻兮兮的,难吃。

  酸汤底……

  酸叽叽的,难吃。

  就剩最后一个了,要是再不好吃,绝不允许司小子拿他做宣传。

  捞了块肉……

  这是啥?

  红乎乎的,有点怪。

  放进嘴里……

  嗯?居然是甜的。

  再夹一块。

  还是甜的!

  继续夹。

  夹了一块又一块。

  赵祯不满了,“老包,没听司小娃说吗,这是红枣猪蹄锅,里面有猪蹄没错,却不是现在吃的,要把肉和菜涮完,多熬一会儿,软烂了再吃。”

  包拯震惊,“这是猪蹄?”

  那种脏兮兮,在口口里踩来踩去的猪蹄?

  “臣读过好多书的,官家别骗我。”

  赵祯戳戳司南,“你跟他说。”

  司南憋着笑,解释道:“这是红枣猪蹄锅,猪蹄剜去大骨,切成小块,用糖浆炒了,上色又入味。再把大枣去了核,加上银耳、白糖慢慢地熬上两个时辰,直到银耳融到汤里,枣子熬得软烂,再把枣皮捞出来,方能做成这锅汤底。”

  包拯咋舌:“怎的比断案还繁琐?”

  赵祯瞧着他,顿时心疼了。

  他的包爱卿清廉了一辈子,一日三餐不是在官署吃大锅饭,就是在家里饮粗茶,哪里在吃食上下过这般工夫?“爱吃就多吃点,回头让这两个小子天天给你送。”赵祯突然充满爱心,这一刻,就不嫌他唠叨了。

  包拯吃着官家亲手夹的甜味猪蹄,一脸满足。

  官家难得高兴,这一刻,就不催他立太子了。

  左边是一国之君,右边是童年偶像,司南给这个夹片羊肉,给那个捞块甜猪蹄,感觉人生到达了高潮。

  唐玄坐在他对面,涮好鸭掌鹅肠小毛肚,放到碟子里,不动声色地推到他面前。

  司南一口一个小鸭掌,吃得两颊鼓鼓,一脸满足。

  赵祯瞧着,只觉得遗憾。

  怎么就不是个小娘子呢?

  一顿饭吃了大半晌,出雅间的时候,厅中已经没了其他食客,桌子擦得干干净净,青石地板亮得能照出人影。

  两排少年郎,训练有素地分列在两侧,看到赵祯过来,齐刷刷鞠躬:“您慢走!”

  钟疆作为门面担当,被推举出来送伴手礼,“这是小店给贵人准备的礼物,小小吃食,不成敬意,万望笑纳。”

  赵祯掀开盖子看了看,是一碗山楂冰沙,细碎的山楂干,带着淡淡酒香,用冰沙镇了,既解暑又消食。

  他一份,包拯一份。

  十分用心。

  出门时,又在外面看到两个小门童,同样笑得甜甜的,用清脆的童声说:“欢迎下次光临。”

  赵祯的心都化了。

  他向来是喜欢孩子的。

  临上马车,忍不住问:“他们知道我是谁?”

  司南微笑道:“不,他们对待每一位顾客都是如此。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上有多少烦恼,至少在店里的这一时半刻,希望他们是轻松的、满足的,这就是小店的追求。”

  这个答案让赵祯十分满意。

  这比司南特殊地对待他更让他欣慰。

  “中秋宴交给你,我很放心。”

  司南执手,“定不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