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养猫手札_作者:白孤生(134)

长孙皇后颔首,微笑着说道:“那年四月,太子出宫探访隐世大儒,翻年方才归家。此事,可记得?”

同样的问句让李泰心生警惕,但不得不答,“记得。”

“彼时圣人派使臣巡视各地,太子知晓后,请命跟随使臣而去。圣人不允,太子花半日的功夫劝说,得圣人允诺后,在四月开拔离宫,当时他身边只跟着二十护卫。”

长孙皇后的第一句话,就让李泰心神动荡,他从未听闻此事!

“明面上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关中,而太子暗访诸州,连杀一十八位渎职的州县官员。每到一处便参与赈灾事宜,待稍有成效便抽身离开。九月途径河南道,其州内因霜灾饱受饥荒,太子在此停留两月相助,而后才启程归京。此去来回,耗时九月。”长孙皇后眼神平静地看着自己的四子,“魏王泰,如今你再把方才你说的话说一遍。”

“你之于太子,如何?”

李泰连呼吸都有些艰难。

这件事不管是朝野还是宫闱,他从未听说过。如果不是说这话的人是长孙皇后,他甚至要以为这是如此滑稽可笑的谣言,可偏偏……让他方才所说的那些话都成了空谈。

他所答,仅是前人总结的正确答案。

而长孙皇后想要看到的,远不止如此。

连杀一十八位州县官员。

光是这一点,李泰做不到。

不是他无法做到此事,而是其果断与从容……李泰尚不能至此。常言道将在外军情有所不受,当初的灾情或许如此,可若是他手握宝剑,可这把剑能不能斩下去却依旧是两说。

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后种种的罪责名声等诸多问题,即是牵绊得人不能行的种种缘由。

而当年,太子才九岁!

“阿耶,没有责怪他吗?”李泰艰涩地说道。

长孙皇后眼眸清幽,“他归来后自请削去太子之位,不过你阿耶不允。”

京中少有人知晓太子出京,一路皆是微服出巡,只有令牌为证。太子一路这般杀过去,圣人便一路给他善后。

她从身旁取来一封折子,随手递给李泰,“这是当时的详情。”长孙皇后竖起食指轻轻搭在唇上,“这是从你阿耶那里取来的,莫要张扬。”

李泰咬牙,长孙皇后对朝事向来不予评论,这份折子能出现在她的手中,那定然是……圣人也知道了。

他压抑住凭空生起的羞愤,低头看去,“……丹州刺史贪墨二十万贯,致灾民相食,斩。泾州安定县县令与当地商家勾结,高价出售义仓米粟,共四百三十七人饥死,斩。庆州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互相勾结……”

接连一十八个“斩”字,其背后是血淋淋的人命。

长孙皇后轻叹了口气,直到这个时候,她的态度才算是缓和了下来,“古往今来,官员贪墨屡禁不止。赈灾的粮草派发下去,或是令当地开义仓救济……总是能钻漏洞。纵是太子不曾前往,如此种种罪行,揭发出来必然落狱。”她抬手摸了摸跪在身前的李泰,“你之凶性不如他,果断不如他,谋略变通,更不如他。青雀,这个位置轮不到你来坐。”

李泰汗津津的胖脸颤动着,听到长孙皇后下了最后的通牒。

“我会请圣人让你闭门思过三月,三月后,若是你依旧如此,青雀,你便自归你的封地。日后,无诏不得归京。”她无喜无悲地看着李泰。

“阿娘”

李泰不曾想到,长孙皇后竟是如此绝情。

“来人,送魏王回府!”

在稍显喧闹后,立政殿重归安静。

长孙皇后倚靠在软榻上,中指轻轻揉着穴道,像是有些发昏。殿内的女官连忙上前来,替皇后按摩穴道,“皇后娘娘,莫要急坏了身子。”

这女官是长孙皇后身边的体己人,许多事情都是她去处理,在皇后面前很是体面。

“青雀若执迷不悟,纵是让他恨我,却也不能乱了朝纲,动摇了国本。”长孙皇后幽幽地说道,“高明那孩子看似温和,实则杀性极重,若青雀当真入了歧途,怕是还会再起波澜。”高明,不是个心慈手软的性格。

武德九年的事,无论如何,长孙皇后都不许在宫闱中再次发生!

两仪殿内,朝臣正散去。

多数是往两仪门去,而后归六部做事。

太子手揣着宽大的袖子,踱步跟在李世民的后面,他正同太子说道:“张玄素可是得罪高明了?今日朝会上,他可是被你辩驳得无话可说。”张玄素是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

太子温和说道:“适时适事才会如此,儿臣怎会针对张少詹事?”

圣人似笑非笑地看了眼太子,笑骂了句,“滑头。”他却是没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