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这些年,日子倒宽敞了些,不过冯蕴要结婚,嫁妆可能丰厚不了。冯蕴自己要能有点钱傍身,心里也会更有底,张琴也是顾虑这些,才让冯蕴把做席面的钱全都自己收下。
除了这桌寿宴,接下来每个月都会有三四场,少的一个月也有两场,都是十桌以下的席面。要是做好了,一个月四五十两不成问题,翻过明年去,少说也能有个几百两银子傍身,到时候她备嫁妆也能备出不错的来。再让肖翀领她买点衣裳首饰,回头也能嫁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
冯蕴心里也清楚,是以更感激她师父,要不是她师父当年把她带出来,只怕她现在还在山窝里打滚。长大了就像她的堂姐堂妹一样,就近嫁了人家,过着家里家外操持农活家务的日子,然后日子紧紧地养孩子,等孩子大了日子好点,孩子又要建屋娶妻生子,日子又紧紧地,这样周而复始其实也没什么不对,只是……
只是出来了,看过外面的世界,心里就会有更多的想法和追求。
她想要学更多的菜色,做出美味的食物,让大家喜欢她的手艺,以及和她的书呆相亲相爱一世。嗯,以后还要生几个像她或者像书呆的孩子,让他们无忧无虑长大,读书识字看世界,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追求自己内心追求的东西。
#书呆:我明明不呆好吧#
#写过《慕春令》的孟大大表示:说你呆你就呆,不呆也呆,分明是爱称,这都不懂,还说不呆呢,分明是个书呆#
3.比如美食
袁蕴和她的书呆结婚后没两年,她的书呆就奉命到鹿邑县蒙学任教长,自此成了一大帮小萝卜头的肖叔叔。她给做过寿宴的孟太太阿梁也正在鹿邑县,这些年孟家的席面都是袁蕴操持的,孟太太晓得她来鹿邑特地递帖子登门,邀她到孟家掌厨。
孟太太家这两年日子越过越宽裕,许的月钱自然比做席面要低一点,但胜在不用奔波,且只需要做主家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外加两个奶孩子的奶娘三餐和点心,隔三岔五地做个席面招待亲朋,余的仆从自有管灶做饭的。孟太太家的小孟约和她的阿令相差不过几个月,孟太太道是孩子可以带过来,没事时自己带着,有事时交仆妇和小孟约一起玩耍。袁蕴和肖翀商量过后,决定应下来,肖翀考虑的是有个固定的地儿,比在外奔波好。
肖翀也想过,自己养得活一家大小,袁蕴大可在家想干什么干什么,不必四处奔波给人操持席面。但袁蕴喜欢整治一桌一桌饭菜,看人吃得欢欣便满心欢喜,这能让袁蕴心欢喜的事,肖翀不想拦她。
孟家收养的孩子程并也在县学读书,肖翀觉得那孩子教得挺好,身上穿的,平时用的都能看得出来,这家主人心性如何。是个宽厚的人家,又不必操持太大的席面劳神费心,那就很可以。
袁蕴到了孟家,孟太太就把收集来的各地菜谱食单都给了她,孟太太还时常爱找她琢磨各种小点心。孟太太是个活得极精致的女子,三餐和点心果品只要做得精巧好看,火候刀工味道都过得去,她就不挑。
“倒是我们阿孟有条金舌头,味道稍差那么一丝,她都能尝出来。”袁蕴可喜欢自己这个还不会说话的小拥趸啦,她的阿令不是不爱吃,是没金舌头,味道差不多的,阿令都爱。
“就是嘴刁,打小被她爹宠坏,连喝奶都换了好几个奶娘才找着肯喝的。她呀,奶味儿不对,宁可饿着,把她爹急得快跳河,米汤倒是肯喝,可她还不是什么样的米汤都喝。记得年前阿蕴来做席面时熬过一碗给她,那还是她头回把米汤喝见底呢。”孟太太特地登门相请,也正是因为她的小阿孟喜欢袁蕴的手艺。
都说小孩子不会说,心里什么都明白,喝进嘴里的恐怕就更明白了。
“我可爱极了小阿孟的嘴挑,像阿令给什么,只要不太离谱都肯吃的,那才没意思。做为厨子的女儿,怎么能对吃都没点要求呢。”袁蕴比较怄的是,她给女儿喂的都是精挑细选,极尽用心烹调的,结果……她吃别人家的看着似乎还更香甜一点。不挑嘴的女儿,怎么能显出当妈的本事来!
孟太太却爱小阿令省心,不管男孩女孩,嘴挑成她闺女那样,真挺糟心的。她家孟老爷却道女儿要娇养,嘴挑点怎么了,他找得起人伺候这嘴挑的小姑娘:“想来这便是,看人家的孩子怎么都好,皆因烦的时候看不着,只看着爱人的时候,自家的孩子,却得什么时候都看着,扔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