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乱世做权臣_作者:金戈万里(636)

  王校尉却发出极为响亮的惊疑声,“王爷何必不好意思,您分明是想念国公爷心切,特意从上午等到现在!”

  端煦郡王的脸皮肉眼可见的抽动了下,手指极快的在腰间的佩剑上划过,他已经能感受到英国公看他的奇怪目光。

  宋佩瑜往前走了半步,挡在端煦郡王和王校尉中间,对英国公道,“国公爷怎么才带了百来个护卫?”

  英国公慢吞吞的收回原本放在兖州王女车架上的目光,“老夫在路上收到宋大人的信,信上说谈正事不该带着女眷,否则恐怕无法专心。老夫深觉有理,便让大半护卫,护送我那外孙女回青州。如今看来……莫不是老夫收到的信件非宋大人亲笔所写?”

  宋佩瑜可不会替端煦郡王背这份锅,眼睛眨也不眨的将端煦郡王卖的彻底,“也许是国公爷收到了某的信,端煦郡王没收到。”

  端煦郡王木着脸,面无表情的盯着鞋尖,假装听不见英国公与宋佩瑜的对话。

  虽然深究起来,这两个人也没说什么,但端煦郡王先入为主,总觉得这两个人是在讽刺他。

  偏生他理亏在先,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只能一言不发的等宋佩瑜和英国公放过这件事,别在哪壶不开提哪壶。

  听闻宋佩瑜说,给他与端煦郡王送了相同内容的信,英国公脸上的不快才散去。

  再看端煦郡王虽然竭力隐瞒,仍旧浮于表面的不满。

  英国公还有什么不明白?

  他自然而然的将这个话题岔过去,与宋佩瑜说起还在青州的青州王。

  兖州和青州的人到达析县后,只与宋佩瑜闲聊家常,闭口不提九州形势。

  就算宋佩瑜将话题带到九州大势上,端煦郡王和英国公也不会接话,只会再将话题绕开。

  久而久之,宋佩瑜就明白了兖州与青州的态度。

  认清自己注定会被赵国或者陈国吞并的现实后,兖州王和青州王都想待价而沽,将祖产卖上个好价钱。

  经过几日的相互试探后,宋佩瑜在私下密谈的时候,忽然将九州形势挑明说给端煦郡王和英国公,逼二人表态。

  二人果然都是有备而来,虽然脸上浮现不同程度的震惊,提条件的时候却半点都没不好意思。

  兖州王愿意对赵国递降书,条件是要与永和帝结拜为异性兄弟,保留他兖州王的封号,并要求永和帝将兖州赐给他作封地,不干涉兖州的军政。

  除此之外,端煦郡王还隐晦的表示,如今的三座奇货城都在九州西边,东边也该有座奇货城才是。

  兖州王会全力支持奇货城的建设,还愿意驻军在奇货城,保证奇货城不会被土匪或者歹人惊扰。

  宋佩瑜听了端煦郡王的话,默默放下嘴边的茶盏。

  这茶不必再喝,他已经气饱了。

  除非上至永和帝,下到所有赵臣,都得了失心疯。赵国才会答应兖州王离谱的要求。

  天下哪有这般好事?

  只在兖州前加上‘赵国’两个字,军权也不想交,政权也不想交,就想空手套白狼的白得一座奇货城。

  随口敷衍了端煦郡王几句话后,宋佩瑜又去见英国公。

  同样是开门见山的道明九州将合的大势,不给英国公任何左顾言他的机会。

  英国公当即表达震惊,却发现宋佩瑜兴致不高,虽然勾着嘴角,眼中却并无笑意。

  他立刻想起刚到析县时,端煦郡王曾悄悄找上他,与他商议,兖州与青州联合,逼赵国退步的事。

  当时英国公毫不犹豫的拒绝了端煦郡王。

  如今英国公也没改变主意。

  不与赵国好好商量,难道要与南逃的陈狗妥协?

  当年蛮族铁骑踏破金山关,在北地肆虐。

  青州世家眼睁睁的看着前朝带着仅剩的精锐渡过黄河,无论青州世家如何祈求,前朝的人都没回头。

  河的这边,是被突厥践踏,哀鸿遍野的青州。

  河的那边,是龟缩在金陵,歌舞升平的陈国。

  他的佳婿宁愿去咸阳,不求像梁王那样能深得永和帝信任,至少能如卫国安平王那样,做个富贵闲人。

  也不愿意为了保留在青州的权柄,与陈狗妥协。

  仅凭赵太子能在洛阳与金山关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金山关,青州就永远高看赵国。

  在端煦郡王那里长过见识后,宋佩瑜已经对与英国公的交谈不抱太大希望。

  就算赵国急着在陈国与楚国自顾不暇的时候拿下兖州和青州,免得日后多生波折,愿意有所让步,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