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_作者:燕七雪(244)

2018-03-05 燕七雪

  “你们不需要每天耗在这里,排个班就好了,一天一个,没工钱,你们可以自己调班,先以自己的事为主。”

  丁石头看着大家主动来商量帮忙的事,心里很高兴。但也知道现在他们都在忙,前期并不想拖他们进来。

  等以后带班多起来后,再来合理安排吧。

  她主上课,如果有两个班学习同一本书,完全可以汇到一处听课,而那些巩固认字牌的、沙盘练写字的,完全可以交给大家。

  那些上过几年学的学童,根据刘学贵的经验,应该是学完了三字经、千字文,正在学对课期间,四书五经或已开始涉猎。

  正文卷 第341章 身怀明珠而不自知

  但这个进度不是固定的,看夏家夫子对每一期的进度吧。

  江夏村塾的学习进度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没人知道是快还是不快,但如今有了九九塾学做比较,高下立见。

  九九塾学的学习进度快吗?

  这批启蒙班最小的学童三岁多,最大的七岁多,背起书来或有生疏差异,但并没有谁真正掉队。

  狗娃的弟弟最小,可狗娃每天背书很有积极性,弟弟就是坐在旁边听也熟了。

  既然这么小的娃子都听得懂课也有成效,就说明九九塾学的进度一切正常。

  其实这里丁石头是取巧的,若因此说江夏村塾的进度慢了,想必夏家秀才们也挺冤吧。

  因为丁石头连试读一共教了两个月,学童们还没摸过书、没提过笔,也不知道学了哪本圣人书籍。

  如果有人问他们《三字经》学过没有?他们肯定会摇头不认识。

  可若有人让他们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们能背得毫不打顿儿。

  默写《三字经》?

  抱歉,还没学过。

  但是把字拿出来给他们认,他们就能立刻拿树枝或者烧火棍在地上写给你看。

  这种读书方式,让这些孩子身怀明珠而不自知。

  但是大人都明白了,也信服九九塾学的实力。

  丁石头自然没少从家长们那里听到夸赞,这也是她敢做扩招准备的原因。

  在这宣传最不发达的时代,她相信口碑是最好的传播渠道。

  因此,在排好大家助教的班后,丁石头就开始拟写课程教案了。

  启蒙班要学什么,是早就写好了的,现在要制定辍学生复学班的教学计划。

  那些知道了消息的村里人果然带信去了亲戚家里。

  有的人家觉得,自家娃子已经出力在干活了,就有些不想耽搁做事。

  可有些人家却觉得,让孩子多识些字将来能进城赚钱。

  但是村里有娃子在九九塾学的,几乎不用多作宣传了,都有些心动。

  只是大家都在束修的事情上迟疑了。

  第一个月要一两银子,那不是启蒙班才有的吗,他们都是早就启蒙过的,都上过几年学了,怎么还要从启蒙班开始?

  村里人拧不过那些亲戚的想法,就回来找丁石头诉苦。

  丁石头却笑了笑,说道:“那就换一种方式,通过考试考进来,能考进来的就按后面的束修一样。”

  她可不想因为五吊钱就损失一个生源,若真的能考试过关,就证明正常读书没有问题,少收五吊钱也无妨。

  束修问题解决,五月十八,就有人来报了号。

  因这次收的人年纪与读书年份都不同,必须要提前报名,再根据各人以前的情况来安排班级,满二十人就能成班。

  也是考虑到班级人数的多少问题和班级数量可能会超过三个,丁石头才紧急让丁点去通知了陈六要改图纸。

  陈六上午还有事没有进城去,知道后就说等他再回来时拿新图纸给他。

  五月十九上午,丁石头正在敞屋上课,突然村口有匹驿马奔驰而来,向人打听了九九塾学就直接找来。

  正文卷 第342章 赵简来信?

  丁石头有些怔愣地从驿差手中接过一封信,直到马蹄声远,也没有回过神来。

  “哎呀,丁石你怎么还在发愣啊?快拆开看看呀!”

  “说不定是你姨母来信了!快拆开看看!”

  “……”驿马一进村,就惊动了这一路的村里人,多是妇人跑了过来看热闹。

  谁会给丁石写信?除了他们兄弟妹们一直在寻找的姨母家,还会有谁?

  所有人都满怀期待地催着丁石,希望他能找到亲戚。虽然九九塾学开得好,他们到底是几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