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村各家的地都没有要卖出来的,村长说垦荒是有计划的,但今年衙门还没有开始这项计划,看明年何如。
但村里公地还有一百多亩,村长说了,可以放十亩给她,就按二十两的价。
二十两不便宜,但以村长和村里如今对她的态度,这价钱绝对物超所值。
可十亩地就是二百两银子。
这个月是启蒙学童最后一次交一两,付完新校舍钱,还剩下十一两。
加上以前剩下的束修和零零碎碎所赚,还有可以拿到明面上来的钱,大约可以放到明面积蓄的钱是五十两。
根据复学名册上统计的人数,若实到人数满五十人,一个月就能增加二十五两银子,还有两个月秋收。
四十九个启蒙班学童未来两个月的束修合计四十九两。
抠抠算算,还差五十一两银子。
而现在除了束修,她几乎没有别的赚钱来源。
山产、河鱼,她都没有参与了,是江虎子带队和大家一起赚读书成本的来源,她不想去和他们争资源,也没有空。
正文卷 第352章 弄点别人不懂的东西
除了每晚要读书、备课,中午还要躲在屋里做新衣裳。
虽然不确定赵简何时回来又是否真的会回来,但答应人家的事,还是要做到的。
只是赵简连妆镜都装起来交给她了,看着很像不会再回来的样子。
可是那封信又是何意?
——不在别来。
明明是提醒她别去找他,却又留了一箱子东西指名给她,如果她听了信中的话不去,又哪里拿得到那只箱子?
既然留了箱子,林大娘也知道这事,又为什么要专门寄一封信过来?
这个问题一直在丁石头心里徘徊着,苦于无人解答。
转眼就是一个多月过去了,也不知赵简去了何处,现在情况如何……
七月初一清早,九九塾学在鞭炮声里迎来新的一天。
依照村长当初的提议,新的门匾挂到了连接两边屋子的长廊檐下。
不过这匾是村里让王木匠重新做的大匾,还包了边框,隶书字仍是丁石头亲自写的。
大红绸布盖着,在鞭炮声里、许多南村城和外村人的注目下、学童们的欢呼声中,小心揭开露出气派的面目。
看着短短几月变化如此大的塾学,村长忍不住热泪盈眶,办塾学教子弟,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自从丁石带着弟妹们搬来,就这么顺利地实现了,还是在他有生之年,算是达成了毕生之愿。
大家都很感慨地说笑着。
丁石头却算了算时间,便让刘学贵带启蒙班学童立刻整队,背《弟子规》。
这是十天前丁石头开始在早晨集合时教他们的。
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书,就连刘学贵都很诧异,但想到他在江夏村塾学了十年并没学过,却不表示别人没学过。
毕竟天下之大、文人众多,总有明师、高士是远超夏家父子的,也就没多想,而是默默跟读。
丁石头原本不想搬出这时代还没有出现的学问,免得多生事端。但她现在场面越搞越大了,还等着更多学生来交学费呢。
总要弄点别人不懂的东西,抬升自己的形象,也要震慑别人的轻视之心。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管是启蒙班还是复学班,都是第一次学习《弟子规》,就没有谁多读几年、少读几年的差别了。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朗朗读书声,有来自几岁的启蒙生,也有来自十来岁变声期的少年们。
他们都是读得最起劲的,反而是十三、四、五岁的那几个少年们,声音要低沉一点,没那么用力。
但每一个人都按启蒙生一样的队形,一直延伸出好远,很是壮观。
《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丁石头还只教了五、六十句,因此很快读完了,又将以前学过的那些书也都通读了一遍。
基本是刘学贵起个头,大家就跟着接上。
复学班虽然没有接受丁石头的课程教导,也没有和启蒙班有个交流。
但他们年纪大些,很快就掌握了这种背书规则,将他们这些日子以来受丁石头交代的旧书都熟背了出来,没有掉队。
正文卷 第353章 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