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岁_作者:绣生(137)

  ——李家墩他去过,这李旺家他也恰好询问过。

  殷承玉沉着脸继续往下翻找,发现他与薛恕暗中探访的那些农户,尽在赈灾名录当中。

  大口领米一斗,小口领米三斗,五岁小儿不予。

  一条条记录清晰无错漏,若不是殷承玉亲自去探访,只看这条理分明的赈灾名录,恐怕当真会信了这些人的鬼话。

  他重重合上名录,目光转向丁昌顺:“这些名录可有错漏之处?”

  丁昌顺观他面色如山雨欲来,心里已经打起了鼓。可这名录绝不会有问题,他摸不准殷承玉的怒气从何而来,只能硬着头皮回道:“所有赈灾名录都是如实记录,可能会有一二错漏,但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殷承玉颔首,自袖中将自行记录的名单抽出来,推到了丁昌顺面前:“那这名单之上的人又是怎么回事?”

  “孤昨日去了临朐,昌乐,寿光三个州县,共计走访了上百户百姓,所问农户,皆说从未领到赈济粮。”他面上笑意渐渐敛了,眼神极具威压:“你身为青州府知府,可知为何?”

  丁昌顺听他说走访了百户农家时,额头冷汗就冒了出来。

  他抖着手拿过名单。却什么也看不进去,那一个名字晃得他心里直发慌,只能结结巴巴地寻理由:“许是,许是下头没有通知到吧……”

  说是如此说,他的双手却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是么?”殷承玉垂眸瞧着他:“这三个州县,十数个村镇,上百户人家,都是巧合?”

  他的语气越来越重,到最后已经染上了怒意:“是巧合,还是你们贪赃枉法,中饱私囊?!”

  循序渐进的重压之下,丁昌顺终于承受不住,猛地跪下来,头重重磕在地上:“殿下饶命。”

  殷承玉站起身来,并未理会他的求饶,对随侍的侍卫道:“将人带下去,再召庞义前来。”

  连灾备粮都要贪墨,他绝不会轻饶这些蛀虫。

  *

  等殷承玉将丁昌顺和庞义隔开,分别审问过数遍,理清了关系网,便传了薛恕来,让他按照庞义和丁昌顺供出的名单,挨个去拿人。

  “臣还有一事要禀。”薛恕收起名单,才说起了昨晚的审讯情况。

  “说。”殷承玉端起凉茶抿了两口。

  薛恕便将红莲教中的内乱说与他听。

  “应红雪?”这个名字叫殷承玉皱了眉,总觉得似乎在哪儿听过。只是一时又想起来,便只能暂时按下,道:“叛军内乱对我们来说是好事。”

  他屈指轻敲桌案,略微沉吟:“先前招安之策已经被否了,殷承璋要想立下大功,绝不可能招安红英军。眼下却说高幼文与朝廷的人有联系,还做了交易……其中必定有猫腻,你再派人将徐惠盯紧些。”

  薛恕颔首:“已经传讯给外头的探子了,一有动静便会来报。”

  殷承玉满意颔首,便起身要去处理其他事务。

  经过他身侧时,忽然注意到他换了衣裳,乜了他一眼,似笑非笑道:“孤的中衣,记得洗干净了还回来。”

  作者有话要说:

  狗勾:……已经咬坏了()

  殿下:?

第56章

  薛恕想起了那件碎布一样的中衣,若是叫殿下看见了,必定会生他的气。

  他抿了抿唇,试图打消殷承玉的念头:“那中衣臣穿过了。”

  殿下喜洁,他穿过的贴身衣物,当不会再要。

  谁知殷承玉却挑眉道:“你穿过怎么了?”他眸光流转,暧昧横生:“你穿过了……孤就不能穿了么?”说到最后一句话时,殷承玉的声音压得极轻,勾着笑的唇几乎快要贴在薛恕耳朵上。

  吞吐的热息在敏感的耳窝处流转,薛恕猛然抬眸与他对视——

  殷承玉勾着笑容看他,仿佛方才的话再正当不过。

  薛恕想到那破碎的中衣穿在他身上的模样,喉咙里便涌出一股痒意来,他拇指与食指合拢,重重捻了捻,才缓解了心底突生的躁动,低声应了好。

  殷承玉瞧着他隐忍的表情,心情愉悦地去了书房。

  刚坐下没多久,外头就通报,安远侯求见。

  这会儿过来,想来是已经知道了庞义和丁昌顺被问责之事,过来探听消息的。

  殷承玉将人宣进来:“安远侯有何事?”

  安远侯果然提起了两人的事情,沉声道:“二皇子下落不明,叛乱也未平息,叛军盘踞卸石寨虎视眈眈,太子殿下如今却先问罪了一批官员,恐不利于人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