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把林海如送她的一支派克牌黑色钢笔吸满了墨水,又盯着花瓶里的百合花出了一阵子神。铺开从林海如那里拿来的方格子草稿纸,一个字一个字写了起来。她的钢笔字跟毛笔字的风格一样娟秀优美。
黛玉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一字一句蕴藏着极深的感情。窗外阳光慢慢西斜,房间渐渐暗下来。林海如来看了黛玉几次,黛玉一无所觉。终于在吃晚饭前写下了最后一句话。此时王芳莺带着王亿回来了。
正文 第十七章 全面开花
王亿玩了一天,终于没有精力再去招惹黛玉。王芳莺吃晚饭时一个劲抱怨今天的太阳太大,她都晒黑了。林海如知道王亿是亲自动手收拾了小房间,给他夹了个鸡腿,说了一番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话。说的王亿一愣一愣的。
吃过晚饭,黛玉拉着林海如进了小书房。林海如见黛玉神神秘秘的,心里疑惑。黛玉从书桌上拿起一叠稿子递给林海如。
“爸,这是我写的一篇文章,你看有什么要改的。我想拿出去发表。”黛玉带着点忐忑之情说。
“你坐在房间一下午原来是在写文章啊。好,爸给你看看。”林海如接过稿子,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仔细看起来。
黛玉见林海如的脸色由平静到惊讶再到不甚欣喜。心里的惴惴不安感渐渐退去。她知道她这篇文章过关了。她原就自信满满,只是林海如经验丰富,他要说好,那才是真好。
林海如只觉黛玉的文章辞句清丽,感情丰沛,真挚动人却不落俗套。连看两遍,竟无一字可改。
他满脸笑容的说:“好,文章写得好极了。就是爸爸来写,也不见得能写得比你好。”说着拿着稿子摇了摇,“不用改,一个字也不用改!我敢说这篇文章不论寄到哪家杂志社,都能发表得了。”语气激动又得意。
黛玉听如此说,也就放心了。
“爸,我想寄给《散文》杂志。你看行吗?”
“行!你的文章跟这本杂志的风格倒也十分契合。我明天就帮你寄出去。我们就等着发表吧!”林海如笑着说道。
第二天一早,林海如开车送黛玉到了周芸的店里。时间还早,学生们都没到。周芸带着黛玉去上课的教室熟悉环境。教室设在琴房后边,共有三间。其中最大的那一间就是黛玉授课的古琴班。
周芸推开门让黛玉进去。只见偌大的房间里依次摆放着二十来架古琴。
周芸说:“咱们这个班一共50个学生,分成上下午各一班。年纪最大的12岁,最小的8岁。只有两个男孩。”
黛玉点点头。有过孤儿院生活的经历,她最善于跟小孩子打交道。她想起来她的教学计划还在背上的小背包里,便拿出来交给周芸过目。这些计划是林海如根据黛玉的想法,教她制作了出来。
周芸见纸上列出了每日上课的内容,重、难点等极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步骤。心里最后一点疑虑也烟消云散。林海如趁学生还没来,走去附近的一家邮局,把黛玉的文章寄了出去。如果文章被采纳,最快也要一个星期后才有消息。
林海如照着稿子把黛玉的文章内容输进了电脑里。再用A4的纸张把文章打印出来。他把原稿妥善的收放在书房里。他想着黛玉的原稿应该收藏起来,以后可以作为具有重大意义的纪念。
等他从邮局回到琴房。学生陆陆续续来了。路边停满了车。许多家长见授课的是个八九岁的女孩子,心里不太相信。就有家长质疑道:“周店长,我们送孩子过来,是认真希望他们来学东西,不是来玩的。”有人附和道:“是啊,我们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们交了比隔壁班高出两倍的钱,你就给我们找个奶娃子当老师?!”
这种局面早在周芸的预料之中。她请黛玉就是想制造这种欲扬先抑的感觉,等到他们见识到黛玉的高超技艺,一定会印象深刻。
她不慌不忙的走到教室中间,面带微笑的说:“众位家长,弹古琴也算是一门艺术。艺术这东西,讲究天赋。我请的这位老师,虽然年轻,技艺却比我精湛太多。是我们古琴界数百年一出的奇才。大家如果不信,请先听一曲再作评论。”
黛玉面上始终挂着淡淡的神情,一瞥眼见林海如站在玻璃墙外对她做着鼓励的手势。她颔首微笑,作为回应。她今日穿着一身淡青近白色的绉纱古装。这是周芸给她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