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北考科举_作者:不就山(21)

2025-04-30 评论

  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给事郎。

  朝中常祁二家斗法已久,不是今日你压我一头,便是明日我压你一头。他父亲沈兆虽然倾侧五姓望族中的常氏,但充其量也就是个边缘人物,沈清和为人又放浪不羁,平日和自矜身份的世家龃龉不合,立场上是可以襄理赈灾,问题在于资历实在浅,同在场上品大员相比不过涓埃尔尔。

  沈清和不必回头,都知道背后立着的官员肯定是不满,他要想争取到机会,就需要些额外的东西。

  而他的赋分就是……

  昭桓帝正垂眸看他。

  “此事干系数万条人命,若有差池,主事难辞其咎。”

  言外之意是你官卑职小又无爵位,身微言轻,不能服众尚且不论。况且兹事体大,有问题不是一个小小给事郎能担得了的。

  沈清和再清楚不过这是个苦差,但要是办好了,他就从纨绔的名声里彻底洗脱出来,从此青云直上无人会以此说事。

  若是办不好,那监郡史已经给他打了个样。

  高风险,高回报,沈清和很爱走的路子。

  “身先士卒,死而后已!”青衣少年拂身跪拜,语气铿锵有力,黑色官帽啪嗒一声碰在地上,引得白衣的御史中丞也侧目。

  昭桓帝浅色的瞳眸里映出跪拜的少年身形,缓缓道:“以工代赈既是你提的,由你来办也算名正言顺。”

  成了。

  沈清和心下一喜,再次大拜:“多谢陛下!”

  阁内人马都散了,宫侍悄声进来,收拾散落一地的文书。

  昭桓帝叹了口气,终究还是什么也没说,他亲手将沈清和扶起来,神情严峻。

  沈清和恍惚觉得回到二人第一次和政殿照面之时。

  “流民若无缰之马,朕调金甲卫护你周全,知道你想做事,但不可冒进。”

  “臣遵旨。”

  “朕还会加派中舍人,此人办事稳妥,可为你臂助。”

  “多谢陛下。”

  端坐着的昭桓帝突然面色缓和望过来,他的仪态总是挑不出错处的好,怎么都是好看的。沈清和在清谈集上也见过不少世家门阀,外表是端着,里头尾巴要翘到天上去,像只开屏花孔雀。用他们血脉论的说法,应该是皇室血脉碾压所谓世家?

  沈清和出了会儿神,才发现被凝望着迟迟没有下一句授命,沈清和郑重起来,难道有什么重要的事要交代?

  昭桓帝视线扫过他微垂的眉宇,只是说:“一切小心。”

  沈清和:“……是。”

  是不是有点黏糊了,昭桓帝难道还把他当要一口一口饭喂进嘴里的小孩?那可不成,他未来可要当大雍top1校长的。

  沈清和告退后默默加快了步子,看来这事必须办漂亮。

  —

  灾民事宜迫在眉睫,沈清和领了旨便直出宫门,乘着大内的马车,往城外十里处暂置的灾民营去。

  ……

  情况比他想得还要糟,说是灾民营,却不过是处临时搭建的棚屋,几根竹棍和茅草就支撑起一块能纳人的容身之地,远看去像是密密麻麻的蜂巢,一个堆叠着一个的人形——算不得人形,就是堆薄薄的皮骨蜷伏在一起。

  有几个面色灰败,躺在一边昏厥着声息渐弱的人,被巾布捂住口鼻的官兵盯着,只等人咽了最后一气,就用席子裹了扔出去。

  沈清和三两步跳下车,他想过定是不容乐观,但没料到如此惨烈,走近了能闻到空气里弥散着股腐败的恶臭味道,大概能猜到是什么东西发出的气味,胃袋几欲翻涌,被他强行压下。

  “职司何在?”他大步上前,衣袍因他快步走动被风鼓得烈烈作响,官兵见沈清和一身青色官袍,猜是上头下派的理事官员,连忙叫了师爷来。

  沈清和将这批灾民的情况人数问了个大概,那记录的师爷一五一十作答,“……共计一万三千六百余人。”

  丰州是人口大州,左右不会少于小数十万人,就算只有一半人成了灾民,这一半人中又只有小半逃向富庶的北边京都,也不会只剩下的一万多人。

  其他人去哪儿了,所有人都心里有个数。

  师爷又道:“昨日后晌与夜里又死了不少,现在该只剩下一万两千多人了。”

  “怎么会这么快?”沈清和面色紧绷,要走到灾民营中去,被师爷着急忙慌地拦了一下,“大人,还是拿布巾遮着点口鼻,那边疠气重。”

  沈清和接过师爷递来的白巾挡住下半张脸,淡淡苦涩的艾汁气味散在鼻尖,是个简易版的口罩。

  逃荒的人原本都是干些体力活的,如今却都成了一把骨头,衣不蔽体,脚上结了层密密厚厚的痂,混沌地躺在地上。还有小半有力气走路的,来回踉跄奔波照顾自己亲眷骨肉。

  地上躺倒成一片的灾民对沈清和的到来已经没有半点反应,睁着双眼睛呆呆地盯着草棚顶看,粗黑的指间还紧紧地攥着把枯黄的草根,嘴边还留着半截。

  “不是闹了饥荒,为什么他们的肚子都鼓这么大。”沈清和指着几个手腕脚腕细弱得能一把折断的小孩,肚皮是诡异的膨大,像只圆鼓鼓的皮球。

  师爷瞥一眼说:“他们是吃了观音土才这样。”

  “观音土?”

  “便是掘食地里的白泥,这东西无法克化,就只能滞留腹中,是故吃了便不知饥饱,每年若有灾荒,则饥死者与腹部肿胀死者各半。”

  师爷见沈清和面色有异,知道这京都中的公子自然是没见过这些,又道:“能有观音土吃还是好的,听说这群人一路北上,最后沿途连这白土都被掘得找不着了。”

  一路走沈清和的心便越沉,这些灾民不叫也不闹,像是已经成了游魂,就无声地在地上躺着。沈清和试图叫他们,这些人没有半点反应。

  一团死气。

  师爷:“大人不必再找他们问话,该问的我们都问了,人已经是半痴,再多的也说不出来了。”

  碳水是一个人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吃不到碳水,脑子就无法运转,长此以往,人就废了。

  沈清和果断原路返回。

  “赈灾粮什么时候到?”

  师爷:“已经在路上了,从常平仓里运出来,马上便能到。”

  “你去叫人把这些还有力气走动的灾民都集中起来,这里的灾民来自昌州大大小小数百十个村镇,多少是有认识的,叫他们参与统筹分发,能尽可能避免哄抢,避免遗漏。陛下既然命我主事,这些兵卒也要听我调动,叫他们别在一边干站着,虽然这些灾民看着虚弱得不行,但垂死反扑破釜沉舟最是致命,把局面给稳住了,千万不能发生踩踏。等会儿太医院精医和跌打药也回来,需要一批人手来按需分发,也交给你。”

  沈清和一条一条下达命令。

  “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若是再有新尸体,不要随便埋了,将尸体都焚烧了。”

  “焚了?”师爷大惊。

  沈清和:“怎么了?”

  师爷踌躇道:“大人,我们兵马司虽然也干过这事儿,只有对叛军敌军才会焚尸泄愤……”

  差点忘了,这里讲究入土为安,就算是草草埋进乱葬岗,都比焚成一堆飞灰叫人能接受。但非常时期必须行非常之举,瘟疫已经开始冒头,总不能叫侥幸活下来的性命再陪葬。

  沈清和难以和师爷解释尸体和瘟疫的密切联系,只道:“烧了,一点都留不得。你再加派人马去沿途河道找,若有尸体全都捞起来带回来,一并焚烧。”

  往日赈灾没有这么麻烦过,又是频繁调动兵士,又是奔走寻尸,师爷也有些懒倦。

  沈清和看出他心中九九,说道:“你瞧我也不过一介青衣,就指望着这次在陛下前出头露脸,若是差事都办好了,定在陛下面前保举你。”

  师爷眼珠转了转,“在下定当尽心办事。”

  “兵马司差事是好,就是平日奔波些,师爷若有大才,在市井间巡捕盗贼,疏理街道实在屈才,家父和太保大人交情甚笃,直调进督察院那也是可行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不就山 宫廷侯爵 穿越时空 爽文 成长 古代幻想 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