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皇帝改造指南(196)

2025-07-15 评论

  应付是可以应付,只不过作为亲自见证了整个流程的当事人,卫青仍然对这个成品抱有莫大的怀疑。而且,上林苑在技术上的失败还不止体现成成品质量的完全不可控上。总的来说,到现在为止皇帝大张旗鼓找了三四百人搞了五六天,花了七八千斤的硫磺石灰和鸟粪,折腾出来的成品只有:

  “……头一批样品是两百斤。”卫青小声道:“我家,我家陛下说,请丞相省着……省着一点使用。”

  说到此处,他都有些不好意思。皇帝陛下一生放纵恣意,为所欲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凡世上所有的一切珍物,从没有不堆山填海,挥霍无度的;他自自在在爽了几十年,大概平生还从没有松口让步,咬牙说出“省着用”这么小里小气、吝啬之至的酸话来。

  但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理论上说黄色炸药的制备工艺并不昂贵,但理论上也只是理论上;几天以来皇帝强行上马制造,浪费出去的财物足足价值百斤黄金——也就是说,这第一轮造出的炸药,平均每斤的消耗,都可以与等重的黄金媲美,是实实在在的在扔黄金砸人,花费惊人之至。

  当然,单单是花费惊人之至,其实也就算了;皇帝拼命咬一咬牙,未必供应不上。但问题在于,这玩意儿每失败一回,都可能伴随着一次——甚至是几次——完全不可控制的爆炸;而炸过几次之后,那就连长安朝廷都实在顶不住了——就算上林苑辽阔无际,外人万难窥伺,但隔三差五一条浓烟直冲云霄,长安城中可是看得清清楚楚。说实话,这也就是皇帝还待在军中没有回京,否则别人搞不好还要以为上林苑里发生宫变了呢!

  有这样现实的困难横亘于前,那老登也只有咬牙退步,先把勉强搜集到的第一批样品交割出去再说——至于其余……唉,还是等技术真正突破之后,再谈其余吧!

  不过,工业进程上的落后,当然也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诸葛丞相看了一回,面色就微有迟疑:

  “两百斤火药,是否……”

  是否不太够?

  诸葛丞相可能不太懂炸药,但他可太懂长安城了;长安城百年帝都,修缮的工事之宏大完备,完全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如果大略来说,那么长安用于拱卫城池核心的城墙,就足足有三道之多——外城、内城、宫城,每一道城墙都是铜墙铁壁,每一道城墙都是耗尽人工;其中最为巍峨高耸的外墙,甚至断断续续花了秦汉两朝上百年的时间。其中用于修筑墙体的青石都不是烧制成的,而是以人工从骊山中开凿出来,用原木做轮子一路滚到长安城下,再用垒土法将青石抬起来,费力巴劲的送到墙上,用石灰夯筑成形。

  平均来讲,运一块巨石要花二十个壮年男子六个多月的时间,其后的打磨和修缮时间还不计算在内。长安城墙数十万块砖石,都是这么一块一块的搬下来再砌上去,如果城池规模有所变动,还要拆一部分重新修建,前前后后花费的功夫,大致可以想象——直到武帝朝的中期,长安狱中一半的犯人都要被“黜城旦”呢。

  这样耗费人力修筑出的伟大奇观,千百年之后都不能抹消的坚固堡垒,实在很难想象会被区区几百斤的黄色粉末破防。更何况,这种黄色粉末的效力,似乎连制造者本人都不太能确信的样子。

  卫青的嘴唇嗫嚅了片刻。如果论本心的话,他还是很想替自家陛下争一争脸,拍着胸脯保证这些试制品绝对没有问题,完全可以保证攻击的烈度。但如果——如果要论良心上的实话,那似乎又……

  总之,他迟疑片刻,只能道:

  “可以用隧攻法。”

  “隧攻法?”

  “挖掘地道逼近城墙的地基,然后在地道中填入塞满炸药的木桶,引爆之后,足以炸塌城墙。”卫青如实解释:“如果多处引爆,使对面首尾不能相顾,那么借机进军,应该可以大获全胜。”

  挖隧道攻城的方法倒并不罕见,但在这种狭小密闭空间搞爆破,则实在突破以往正常的想象。而最关键的是,无论此法是否可行,他们都再没有时间做进一步的验证了——对长安城的围攻必须要快、要果决,最好在十天半月之内就乾坤底定、胜负分明;这样才能让曹魏洛阳朝廷措手不及,达成当年高祖垓下决战,一举而定天下的效果。而毫无疑问,不管战略设想有多么精妙绝伦,将整个大棋全部寄托在这未知的战术上,似乎也……

  丞相罕见的迟疑了片刻:

  “可靠么?”

  “应该可靠。”卫青脱口而出:“这是穆先生解释过的战例。”

  是的,穆先生曾经给他们科普过炸药的一百种用法(至于为什么要科普,那你别管),其中赫赫有名的案例,就是昔年洪天王率人攻下满清金陵城,靠掘地埋□□炸塌了城墙。有此前例在先,威力可供参考;既然□□都有如此的功效,那黄火药的效力当然十倍百倍,威能完全可以信赖。

  当然,受限于口头的篇幅,卫青不可能将此事的前因后果一一陈述,所以只能斩钉截铁,绝无疑问,算是用自己的信誉来做保障。

  显而易见,卫将军的信用还是完全足够的,至少武侯深深看了他一眼,没有再表示任何质疑。只不过,在这无言的一瞥之中,某种难言的疑惑,也就随之而显露了——

  怎么武侯总是觉得,相对于“自家陛下”而言,卫将军对于“穆先生”的说辞,似乎还要更信任上几分呢?

  ……这样的态度,是不是,是不是不大对头啊?

  虽然略微觉察到了几位异世界来客之间微妙到难以言说的关系,但实际上武侯根本没有时间管这点扯头花的破事。因为世事总是变化无穷的,而过往的计划又往往很难跟得上这个变化。比如说,在攻城的准备已经箭在弦上的那一刻,武侯忽的收到了一个比较刺激的消息

  ——“曹睿出事了?”

 

 

第116章 

  少帝曹睿出事, 还是好几天以前,就已经散布开来的消息。

  说来可笑,实际上少帝当时晕厥过去之后, 不久即苏醒了过来,虽然手脚发软无力动弹, 但至少神志还是清晰的, 甚至还能勉强开口, 控制情况;而被召唤来的医官紧赶慢赶, 赶来后望闻问切一番, 也确认皇帝并无大碍,只是需要静养,不能再为俗事动气。

  如果是在往常, 这也是很正常、很妥帖的医嘱;但现在嘛,在被司马懿一封直揭老底的书信强力刺激之后, 少帝的心思已经完全变了。在敏感而多疑的皇帝听来, “并无大碍”等于指责他是在装病;“需要静养”、“不能再理俗事”,则等于切断他与外朝的联系——怎么, 朕“不能再为俗事动气”了, 那又轮到谁来操心这些朝政上的俗事呢?

  好难猜喔!

  一念及此, 少帝眼珠子都要瞪圆了;他不顾小黄门的阻拦,毅然翻身而起, 竭力支撑着发软的身体, 怒喝着让庸医快滚, 换一个稍微有点见识的人来——因为权威所限,他不好对着居心叵测的重臣发火, 干脆就把锅往医生头上扣,以此敲山震虎, 显现自己捍卫权力的决心——“静养”?谁敢再叫他静养,他就叫此人到泰山地府静养!

  这一句怒吼有没有镇住陈群曹真等老臣,尚且还在未知之数,但至少下一个医生是绝对听懂了。这位新来的背锅对象战战兢兢的诊脉完毕,果然全盘推翻了前任的论调,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诊断——既然皇帝不喜欢“并无大碍”,那就是“略有小恙”;当然,虽尔是“略有小恙”,但绝对绝对不需要静养,只要喝下一碗汤药,立刻就能龙精虎猛,恢复正常。

  果然,少帝的面色舒展了。静养是不可以接受的,但喝一碗立竿见影,这倒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于是他挥一挥手,让医官下去煎药——什么样的药呢?既然皇帝是晕眩失态,那就要用宁神的好药——珍珠、朱砂、硼砂、夜明砂;既然皇帝要“立刻见效”,那就不能不把药物的剂量加重;十倍二十倍也绝不吝惜。医官亲自抓药,亲自生火,亲自煎熬,十几倍的药材浓浓熬成一碗,毕恭毕敬呈上,看着病人略无迟疑,一口干了下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三傻二疯 古穿今 历史衍生 系统 直播 爆笑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