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韩渡第三次来到竹屋会见傩康。他进屋时,傩康正对着一尊小佛像叩拜,嘴里念念有词。
韩渡将遮雨帽摘下,递给老丁,掸了掸衣角的水珠,款步上前,双手合十,跟着傩康闭眼念祷。
等韩渡睁开眼,缓缓放下双手,侧头看去,傩康已经起身,一双锐目饶有兴致地看着他。
“韩老板也信佛?”傩康平头阔脸,上庭略方,宽耳垂,一副标准的“有福”之相。
韩渡唇角略抬,面容柔和:“见庙磕头,遇佛则拜。多拜拜,佛祖不会怪罪。”
傩康哈哈笑道:“拜佛,心诚才灵。”
“自然是带着诚意上门。”韩渡淡笑着回头看了眼张凭,张凭躬身上前,将一只装在小盒里的佛珠送到傩康面前。
“韩老板这是什么意思?”傩康没有立即收下,瞟了一眼佛珠,很有定力地转身看向韩渡。
韩渡做了个请的手势:“一点心意,还请笑纳。”
张凭在一旁补充道:“这佛珠由丹藏寺庙的苦行高僧亲自开过光,常年佩戴,能助人延年益寿、生意昌隆。”延年益寿还好说,生意昌隆就纯属胡诌出来投其所好的。
傩康眼睛一眯,下巴轻抬,接过盒子:“韩老板,礼物我收下了,可没别的意思,这修路的事,还得另谈。”
这老鬼!信佛是假,爱财才是真!听闻这话,张凭心里暗骂,脸上挂着笑退到了韩渡身后。
韩渡早就了解这位头领的习性,并不在意:“您想到哪儿了,我今天来,就是找您喝茶聊天的。”
入座后,傩康的手下递上来一盒烟,傩康往前挥手,手下将烟送到韩渡跟前。不用韩渡多说,张凭自然而然地替他接过烟,悄悄用手指捏了捏烟嘴,放心地递给韩渡。
这一幕没有瞒得过傩康这个老江湖,他笑得意味深长:“韩老板这位手下,是个行家啊。”
韩渡将烟含进嘴里,浅笑道:“让您见笑了。”
雨水打在竹屋屋顶的砖瓦片上,发出乐器一样的清脆声,这场谈话从清早持续到午时,韩渡向傩康告辞,带着张凭和老丁离开了竹屋。
韩渡重新戴上遮雨帽,老丁要为他举伞,被他摇头拒绝。入乡随俗,兹丽人虽也打伞,但使用得最多的雨具还是这种用竹条编制的传统遮雨帽,方便渔民在下雨时干活。傩康是地道的兹丽人,他既然“三顾竹屋”了,也不介意在这种细节上做点功夫。
张凭跟在韩渡身后,与老丁走在一排,轻声道:“韩总,傩康这老鬼油盐不进,咱们不如来点硬的。”他刚来到韩渡麾下,想做出点成绩来,在对付傩康这件事上,进献了不少主意。
张凭与韩渡差不多年纪,略有驼背,厚唇尖下巴,气质朴实。他从小在蒲贡长大,因为父母都是国人的原因,能说一口不怎么流利的普通话。
韩渡认识张凭是在三个月前,那时张凭正在温昌做情报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些年在赌坊当过侍应生,为地方武装卖过命,最后还是觉得做情报贩子最自在,钱是少挣了些,但命也长了。几次接触下来,韩渡觉得这人谈吐不凡,对一些事颇有见地,便高薪笼络了过来。
至于刚刚席上张凭捏烟的举动,是为了判断那烟里有没有**。一整套下来讲究个望闻问切,但他不好当着傩康的面做得太难看,所以只是从视觉和手感上做了筛查。
韩渡停下脚步,握住张凭肩膀,眼神温和而有力量:“快了,兹丽已经不成问题。”
雨还在下,地上积水漫过脚踝,放眼望去,地表已淹出一片浅泊。韩渡上车后,对前排的包雷说:“去最近的码头看看。”
最近的码头距离竹屋不远,但路上坑坑洼洼,包雷车速提不上,最后开到一处地势略高的小山头,老丁先下车,在外面为韩渡撑好伞。
河边地形开阔、狂风大作,连带着雨势也大了些。韩渡从车里出来,被迎面的雨水打在脸上,他正要用衣袖去擦,老丁已经拿出准备好的手帕。
王舍被韩渡留在了温昌打理公司,包雷不够细心,张凭给自己的定位是智囊兼向导,出门在外,这些琐碎的贴身小事,最后居然是老丁包揽了。
韩渡接过手帕:“谢谢。”
老丁颧骨动了动,恭顺地垂头。
擦完脸,韩渡走到山埂上,眺望不远处水质泛黄的帕什河。河水苍茫,连月不休的雨水天气导致水位显著上升,码头已经被淹掉不少,一些渔船停泊在岸边,船上还有渔民在劳作。
“这种天气也能开船?”韩渡问道。
“不开船没饭吃。”张凭走上前,“兹丽近八成的码头都被傩康的人控制,所有渔民都要接受盘剥,交不出渔获就等着吃枪子,好一点的,还能拿老婆孩子抵账。”话已经说到这儿了,张凭不乐观地继续道:“所以傩康坚决反对修建公路,水路已经够他吃的,听他手下说,他近几年拜佛拜得勤,是想有大动作。”
“哦?”韩渡看向张凭。他知道张凭打听消息有一手,经常能从各种渠道知道些秘密。
“谁卡住了交通要道,谁就掌握话语权。军政府在兹丽的控制力几乎被削弱为零,但傩康是野心家,并不满足现状,他还想造船,打造能联通上下游的船队。”张凭脸色凝重,“站在他的角度,修公路只会引狼入室,方便政府军入驻兹丽。”说出来怕打击韩渡的自信,在张凭看来,如果傩康真的想占地为王,发展成势力更大的地方武装力量,正铎公司和军政府的公路修建计划几乎不可能成行,至少,不可能穿过兹丽。
听了张凭的话,韩渡望着辽阔的河面,薄唇轻启:“野心家?我倒觉得他是井底之蛙、秋后的蚂蚱。”难怪这人不同意修建公路,却愿意花时间跟他周旋,想来是打听到正铎公司跟蒲贡最好的造船厂有些渊源,韩渡想到了头一回来蒲贡结识的那位白人造船商弗兰克。傩康虽贪,还真是沉得住气,一次都没把话题往造船这方面扯,估计是想再逼一逼他。
“您的意思是?”张凭望着韩渡,抹了把脸上的雨水。
“蒲贡要发展,修路是大势所趋,兹丽难道能活成一座孤岛?”韩渡目视远方,“军政府想修路,未必只是出于经济考虑,傩康的想法,他们看的恐怕比我们清楚。修路这件事,本来就是他们牵头,我们只是干活的,何必去当出头鸟。”
“是我想得不够周全。”张凭领会到韩渡的意思,当下确实不用他们冲上去先亮拳头。
“你的建议没有错,在蒲贡,野蛮有时候才能解决问题。”韩渡的视线落在其中一艘渔船上,那里正站着一家四口,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一同在竹筐里忙活,他看了好一会儿,轻轻移开视线,“话说回来,造船的单子如果能成,也算不虚此行。”
只是有一点韩渡没提,几个月游历下来,军政府修路的目的已经逐渐浮出水面,正铎公司呢?又为什么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基建说白了,往往是亏钱的生意,即便拿到分红权,收益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也许,他得在成东军正式卸任前,跟对方好好聊一聊。
“让宗志强早点跟上来,别耽误时间。”韩渡对张凭道。宗志强是这项工程所属项目公司的总经理,随他们一起从温昌出发,在上一座城市遇上了点事,这才没有及时赶到兹丽。
“好,我回去就联系他。”张凭点头。
从码头回去的路上,韩渡得知了韩卉被飞天歌舞团录取的好消息。照片里的韩卉手举录取通知书,穿着简单清爽的白T和浅蓝色牛仔裤,在阳光下望着镜头甜笑。
照片是邢师恒拍的,两个月前,沈照将韩卉和邢师恒之间的事转告了韩渡。
对此,韩母的态度是:小伙子人长得精神,也会照顾人,挺好的。韩父则问了句:他好像没什么正经工作?
那时,韩渡已经很久没联系上沈照。自从坎拉那晚,沈照就消失在了韩渡的生活里,他辗转联系到邢师恒,这才知道沈照回国后,在医院待了一阵子,腿伤刚养好一些,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禹州,不知去了哪里。等人再回来,已经是四月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