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皇帝(166)

2025-09-11 评论

  后来被皇帝强压下去。

  这次胡游更过分,说太子当年南疆失踪之际和南诏女子孕有一子。

  胡游在朝堂上放下这么一个大雷,把皇帝震得都说不出来话了。

  内阁大臣,户部侍郎张笑等大臣立刻跳出来说胡游荒唐。

  胡游毫不畏惧,他道:“皇上若不信,可召来安王和福王,当时那母子二人被追杀时,还是安王把人救下的。”

  “那和福王有什么关系。”秦追在朝堂上罕见流露出一丝厉色。

  胡游:“……据说安王救人的地方离福王庄子不远,安王救人时,福王也在场。”

  秦追冷笑:“据说,胡大人言辞凿凿,本官还以为是胡御史亲眼看到了。”

  胡游没搭理他,而是从怀中掏出一块玉佩:“这是太子自幼带在身上的贴身之物,太子该不会不认识吧。”

  “呈上来。”皇帝终于回过神,他看了太子一眼,语气泛冷。

  对皇帝来说,和外族女子,尤其是还处在敌对中的外族女子有子嗣,是一桩风流美谈。

  对一个皇子,哪怕太子来说,这就是送到别人手中的把柄。

  作者有话说:

  有错字回头修

 

第115章

  皇帝拿起被刘海呈上来的玉佩,太子是他的长子,这玉佩还是太子满月时,他亲自为太子戴在脖子上的。

  放下玉佩,皇帝示意刘海把东西拿给太子。

  太子拿起玉佩看了那么一眼,随即向着皇帝躬身恭敬道:“父皇,玉佩的确是儿臣的,当年儿臣在南疆遭人追杀落崖,此物便不知所踪,儿臣还以为这辈子都见不到它了。没想到今日却借由胡大人之手回归儿臣手中,既是缘分也是一件幸事。”

  胡游:“……”

  太子轻描淡写几句话,就把他和当年追杀太子的事情扯在一起了。

  胡游又不傻,他可以弹劾太子,可以弹劾百官,甚至可以对皇帝直言不讳,但绝不能和追杀储君这种大逆之事牵扯在一起。

  于是胡游立刻一脸肃穆道:“皇上,臣身为御史,有监察百官之责。此物乃是那母子二人所有,并非臣之物。太子乃我朝储君,一举一动皆受人效仿,太子若有错,臣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述之,以证朝堂之清明,挽太子之声誉。臣弹劾太子私德有失,在公并不在私,对事则不对人。”

  皇帝:“好个在公不在私,对事不对人。胡卿得了这玉佩,想必也知这玉佩之主在何处。既然如此,就把人请到大殿,朕也想听听她们怎么说。”

  说完这话,皇帝看了太子一眼,太子神色温雅平和,垂眸不言。

  胡游一脸坦然:“皇上恕罪,臣只收到了这份玉佩和写明详情的信件,并未拿下人。”

  皇帝:“……”

  皇帝有点牙疼。

  御史乃是耳目之官,所奏或得之风闻。

  太-祖当年打下天下后,曾亲自写下,凡皇子应为百官之表率,若有过,御史得风闻奏劾。所以有时御史弹劾皇子不需要像弹劾普通官员那样,查实再表。

  律法赋予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即无需确凿证据即可上折弹劾,这规定是为了确保言论畅通,保证上位者耳清目明。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弹劾失败,御史通常也只是受到一些薄惩,比如罚俸、贬谪,而不会以“诬告”论死。

  胡游性格耿直,不惧权势,向来以监察百官为己任。

  此事涉及储君声誉,且又有所谓证物,他听到消息自然要上奏皇上。

  胡游仗着自己说什么都不会死的言官身份,又郎朗道:“皇上,臣这些年隐隐有闻,太子派亲卫四下寻找什么东西,足迹遍布四海。还因此和地方官员有所冲突,杨家也是因此仗着太子之势惹下不少祸事,毁太子名声。太子可是在找这母子二人?臣还听闻,当日母子二人被安王和福王救下时,曾有太子亲卫前去追杀二人,安王和福王手中便有证据。皇上不若召安王和福王问个清楚。”

  皇帝深吸一口气,张口隐隐得知,闭口听闻,就是没有实打实的证据。

  皇帝看向太子:“太子,你说。”

  太子神色微冷地注视着胡游:“胡大人的消息既得知于风闻,如何敢这般言辞凿凿。东宫亲卫行至四海,不过是为孤寻药,此事虽未明诏四方父皇却知道。那母子二人若真在京,东宫亲卫竟然找不到人?胡大人也说过自己连他们的面都没见过,难不成他们是被有心人给藏起来,就等着让御史弹劾孤?”

  胡游脸上毫无畏惧:“太子殿下恕罪,臣也只是据实以告。此事真假,还需皇上查证。”

  皇帝沉声道:“来人,宣安王和福王入宫。”

  说罢这话,皇帝又看向刘海:“福王没受过什么罪,他脚疼定然不想动,寻常人怕是请不动,你亲自把人带来。”

  百官:“……”皇帝派人传都传不来的话,那福王还真娇贵。

  但这娇贵的毛病不就是皇帝自己惯出来的嘛,要是换做别的皇子,别说脚疼,就算脚断了,也不敢无视皇帝旨意,那是爬都得爬到朝堂。

  刘海离开大殿,张笑等皇帝一把提拔上来的清流之辈相互看了看,神色都有些凝重。

  当年就是因为南诏有异动,太子才会前往南疆以储君身份鼓舞振奋将士们的士气,继而被追杀落崖失明又失踪。后来逢西羌和大齐开战,南诏和东丽借机在边境屯兵向大齐施压,且随时有联合西羌共同撕咬大齐之意。

  因此,皇帝对南诏一直不喜,曾怒斥南诏乃是竖子之国,言而无信之辈,不堪交往。

  太子当年若真和南诏女子有牵扯,于情于理都很难掰扯,名声必然受损。

  百官中,户部尚书杜检这个老狐狸任由户部侍郎张笑折腾,自己则半眯着眼,假装快睡着了。

  首辅秦追不动声色地看了太子一眼,又扫过其在朝的皇子,只见四皇子瑞王垂眸不语,五皇子慎王抿嘴皱眉,六皇子静王神色平静……最后秦追又看向胡游。

  胡游站在那里,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秦追收回目光。

  秦贵妃还在永芷宫禁足,萧宴宁都避而不上朝了,还逃不过这场热闹。

  皇子的身份就是一道枷锁,想逃也逃不掉。

  而当事人太子,神色平静,只是在宽大的袖子下,他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手心泛着疼意。

  ***

  只能说皇帝不愧是皇帝,还是很了解萧宴宁那脾气。

  刘海到了福王府,萧宴宁第一反应就是苦着脸说自己脚疼的厉害,不大能动。

  好在刘海早有准备,笑眯眯地说,皇上会赐座椅于朝堂,不会让他站着、累着。

  看刘海那样子,萧宴宁也知道自己逃不掉,面无表情地跟刘海去了朝堂。

  皇帝看着装瘸都装的很假的萧宴宁,还是顾及了点他的脸面,给他赐了个座。

  知道朝堂上发生什么后,萧宴宁直直看向胡游阴阳怪气道:“胡大人所言都是听说的?说的这般好听,本王还以为你看到了呢。”

  百官:“……”

  福王和秦追不愧是舅甥,这发问的词都那么像。

  不过秦追身为朝臣身为读书人,要脸面,说话足够斯文,没那么直白、难听、刺耳。

  皇帝皱眉:“问你话呢,你扯这么多做什么。”

  “年前三哥和儿臣是救过一对被人追杀的母子,但胡大人说儿臣和三哥手中有证据是太子派人截杀,确实是无稽之谈。”萧宴宁也没隐瞒,把当时的情况明明白白说了下。

  他就说当时那场刺杀有问题,像是一场漏洞百出的表演。

  当日之事是为了今日的弹劾做准备?还是故意在他们面前表演出太子派人追杀的母子二人,以便今日他和安王当堂作证?又或者顺势挑拨安王、他和太子之间的关系。

  又或者都有。

  不管背后之人的目的如何,萧宴宁还是那句话,谁得利,谁就值得怀疑。

  皇子就那么几个,除去倒下去的,站着的,谁都跑不掉。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时不待我 强强耽美文 宫廷侯爵 穿越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