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宴宁也很心累,秦贵妃夹在太后和皇帝之间,最是无奈。好在皇帝还没有那么丧心病狂,最近都没有入后宫,自然也没有来永芷宫。
萧宴宁真怕他这个皇帝爹来到永芷宫不经意间叹息、满目愁容。
就好比上次尊号之事,当时皇帝在秦贵妃面前就十分做作。
他都那等模样了,秦贵妃能不问怎么回事吗?要不是他在场打断了皇帝的大招,皇帝说不定就把借着秦贵妃的询问说出思念生母的话了。
那个时机很好,恰逢皇帝生母病重,谁能阻止皇帝尽孝。
秦贵妃真做了选择,尊号啊,或者接生母入宫啊都要容易多。
好在,皇帝还没心狠到那种程度,大招被打断了也没续上,没让秦贵妃为难。
后来到底借着康淑妃的口把生母病重的事说了出来,更是用一场病把尊号的事搞了出来。
想想,皇帝也挺有意思,明明是说一不二的帝王,想要做什么事却还是要兜那么一个圈子。
萧宴宁知道秦贵妃的心情不怎么好,也不想打扰她,所以就去御花园的池塘边钓鱼。
萧宴宁一边钓鱼一边叹息,能当皇帝的人心态真稳。
据说朝堂上的大臣睁开两眼站在大殿上就开始吵架,而始作俑者皇帝呢,皇帝很是按部就班,朝臣争论、纠结、吵架都不影响他操心太子的婚事。
太子的婚事夹杂在朝堂上微妙气氛间,显得既压抑又喜庆。
不过也能理解,婚嫁之礼,人伦大道,皇室婚礼,国家重点。
太子成亲,自然也要遵循“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不过,实际上太子的婚事在执行前还要有很多准备工作。婚龄、选偶、婚期的选择和仪注编订等等。
婚礼之制是从皇后或着太后允准成婚开始的。
反正总而言之,皇家婚事比较麻烦,时间也比较长就是了。
池塘边的垂柳绿绿,柔软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曳,偶然有那么一枝划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几只锦鲤游来,搅动着一池春水,打破着片刻的宁静。
又或者这水面和这皇宫一样,从来没有平静的时候。
远处传来几声悠长的钟鸣,回荡在这明明很多人却仍旧显空旷的殿宇间,更添几分孤寂。
萧宴宁钓鱼钓了半天,什么都没钓上来。
他并不是个钓鱼爱好者,只是在这里打发时间,人家钓鱼越钓越兴奋,他钓鱼,越钓越困。
没什么成就感,萧宴宁干脆把鱼竿往一旁一扔。
砚喜走上前:“殿下不钓了?”
“不钓了。”萧宴宁打了个哈欠:“本来还想说钓一条鱼给母妃熬汤呢。”
砚喜的脸抽了下,他心想,这池子里的鱼可能不大适合熬汤。
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萧宴宁便站起身道:“钓不到就回去吧。”
砚喜忙收起竿子和小桶,跟在萧宴宁身后离开。
回宫的路上,萧宴宁远远看到了大公主萧安怡和二公主萧安殊。
他蹦蹦哒哒上前打招呼:“大姐姐、二姐姐。”
长得好看的娃娃就算是打招呼都让人觉得可爱。
二公主一直不怎么看得上萧宴宁,但不可否认,被这样一个白白胖胖满身单纯的人看着,心里也没那么别扭了。
不过她对萧宴宁还是没有很大的好感,尤其是他接风宴上的表现,差点把太子的一世英名给毁了。一想到这个,二公主就恨不得萧宴宁从眼前消失。
大公主已成婚,更加温柔、稳重,她看着萧宴宁笑道:“七弟,别跑那么快,小心点。”
萧宴宁猛猛地点头:“大姐姐好久不见。”
大公主被他问候的心底一暖,她笑道:“前几日还在见呢。”
萧宴宁萌萌道:“几天没见过,就是好久好久了呢。大姐姐,你过得开心吗?”
大公主脸上的笑更深了:“开心啊。”
二公主看着砚喜手里的东西,似笑非笑道:“七弟这是去钓鱼去了?”
萧宴宁连忙点头,一脸笑意:“是啊。”
“为什么想钓鱼?”二公主幽幽问。
萧宴宁不明所以,他歪了下头:“就是想钓鱼啊,钓到了也可以给母妃熬汤喝。”
“是吗?”二公主皮笑肉不笑道。
大公主看了她一眼,又温声问道:“那七弟钓到了吗?”
“没有啊。”萧宴宁愉快地说。
“没钓到也这么开心?”二公主又在那里阴阳怪气。
好在萧宴宁听不懂,不跟她一般见识。
萧宴宁白白净净的脸上仍旧挂着大大的笑容:“也开心啊。有,好,没有,也没关系,御膳房有鱼。”
二公主悻悻地哼了声。
大公主不动声色地拉了她一把,然后看向萧宴宁:“时间不早了,七弟快回去吧,要不然贵妃娘娘要担心了。”
萧宴宁点头,他摆了摆手:“大姐姐再见,二姐姐再见。”
砚喜等宫人给两位公主行礼后才离开。
等萧宴宁走后,大公主看着萧安殊语气无奈:“你跟一个孩子计较什么。”
“什么叫我计较。”萧安殊皱起好看的眉毛:“谁不知道父皇在通州时最喜欢钓鱼,我看永芷宫那位就是故意的。”
“又不是贵妃娘娘在这里钓鱼。”大公主轻声道。
萧安殊翻了翻白眼:“万一是她交代的呢,她在这里说不定还不好使呢。”
“你呀,对七弟的意见太大了。”大公主提点她道:“我看倒不像,七弟还小着呢,心里藏不住话。万一被发现,岂不是得不偿失。”
萧安殊嘟囔:“小又怎么了,小不见的不会做坏事。”
大公主说不动她,也不想发表太多意见,于是就顺势转移了话题。
萧安殊知道自己有点无理取闹,她也不想多聊萧宴宁,也就顺着大公主说起了别的事。
而太子妃人选选定后,太后第一次主动找了皇帝,说感念皇帝孝心,等太子成婚时,希望皇帝能派人前往通州把皇帝生母接入京。
皇帝:“……”
他完全没想想到太后会主动退步,一时间心情复杂。
第35章
望着慈眉善目的太后皇帝一时间没说话。在正式提出这个问题前,皇帝想过很多,他想过太后、太后背后的秦家,还有和秦家有关系的那些朝臣会是阻碍,皇帝甚至想过,若是这些人强行反对他会如何做。
皇帝想过种种情况,暗自做过种种决定,但唯独没想过太后会以退为进。
太后主动开口以皇帝孝心为重让其生母入京,足够通情达理也足够有情有义,但太后这一退,这一示弱,便显得皇帝太过咄咄逼人。那些支持他的朝臣也会无话可说,太后本来是正正经经的太后,如果先皇没有选他入京,那随便换一个人前来,说不定都会以‘继嗣’身份入京。
偏偏选了皇帝,皇帝已经成年,已经有子嗣,更有自己的想法。
东华门前,皇帝立而不入,不只是身份之争,也是阁臣和帝王权利之争。若当时他退一步,内阁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凌驾于他之上,后来因太后之意,内阁退让。
说到底,他登基前所走的路也是一场权利之争。
想到这些,皇帝心情复杂,他望着太后声音略轻:“多谢太后成全。”
太后挥了挥手,神色有些感伤,她语气也略带几分哀伤:“我和先皇没有自己的孩子,也没享受过天伦之乐,但我能理解皇上思念父母的心情。只是如今朝堂之上大臣因此事争吵不休天下皆知,一些流言蜚语少不得传到我这儿,后宫不得干政,但我想再这么争吵下去,于国无利于民无益。说到底不过是一场家事,皇上有心尽孝,岂可阻拦。”
皇帝听了这话,脸色微微发热。
他想,当年若先皇选中的皇位继承人不是他,又或者选一个年龄小点好控制的皇室子孙,肯定不如他这么难搞。也许在刚踏入京城,礼部拿出登极仪注时,那些人就会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