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跟黎源穿着一样的短衣长裤,但整个人细细的,腰身更是盈盈一握。
因为长了个子,看起来更加修长。
黎源还将他保护得好,凡是有烈日的天气都不让人暴晒,无论下雨出太阳,带着幕篱,村人不知道防晒的原理,只当他稀罕小夫郎,不想外人见了去。
小夫郎速度不慢,可惜他的对手是干活的好手,黎源也不是真的想比过他,锄一会儿等他一会儿,一开始小夫郎还跟得上。
等发现黎源超过他一大截后,人家就开始嚷嚷不比速度,比数量,跳过来将黎源刨出来的红薯全部装进自己的背篓里。
黎源杵着锄头笑得直不起腰。
玉米拿来入粮,要等老一点再收。
黎源看了看生长情况,苞米结得多不说,颗粒还很饱满,随便撕开一个都带着丰收的喜气。
连小夫郎都发现,“哥哥,为什么我们家的农作物比旁人家长得更好看?”
黎源便深入浅出讲了讲化学知识,化学是工业革命的基石,而古代也并非没有化学研究,像欧洲的炼金术,中国的炼丹术都跟化学有关。
黎源在讲的过程发现小夫郎也并非完全不了解,除去词汇不一样,叙述方法不一样,原理都是一样的,看来小夫郎也是个学霸呀!
难怪面包做得好。
这次两人戴好割小挂蜜的工具,其实也简单,就是幕篱,然后就是手,在小夫郎的强烈要求下,黎源用纱布缝了个简易版手套,再把裤子放下去,全身不留一点缝隙,小夫郎才将人放过去。
小挂蜜摘下来直接带回家占地方,一次也运不了多少,两人商量一个晚上,决定就地过滤。
小夫郎站得较远,也全副武装着,身旁放着一个大坛子,坛口放着斗状细竹条编制的过滤网,旁边还有一个木盆。
黎源点燃驱蜂的草药,绕着有小挂蜜的地方熏,等熏得差不多便开始摘,蜜蜂实在是多,黎源也怕蛰,动作极快的用镰刀割下蜂巢上方最饱满的一块,连着树枝一起拿走。
他不会摘完,每只小挂蜜留下三分之一的蜂蜜给下方的蜂巢。
而且小挂蜜酿造起来很快,留下的蜂蜜既能保证蜂巢里蜂蛹不饿死,也足够蜜蜂酿造新的蜂蜜。
割完一个他慢慢朝小夫郎走,一边将盘在上面的蜜蜂用树叶扫掉,等到小夫郎手里,蜜蜂已经不多。
小夫郎身旁也燃了草药,他把小挂蜜从树枝上用竹刀撸下来,捏碎,等里面的蜂蜜流到盆里,积累到一定量再倒入坛口过滤。
蜂巢渣也有用处,丢入一旁的竹篮里。
这一片的小挂蜜不少,看地势应该是蜜蜂喜欢筑巢的环境,两人过滤了大概一年的蜂蜜量便收手。
小夫郎还有些担心,“明年蜜蜂记得这里有两个杀手会不会不来了?”
黎源牵住小夫郎往一处偏僻的地方走,那里植被茂密,藤蔓从树上垂下来缠绕得到处都是。
黎源掀起一处藤蔓让小夫郎朝里看,小夫郎竟然看见漫山遍野的小挂蜜。
顿时惊得合不拢嘴。
“我们怎么不去那里摘?”
黎源摸他的发丝,“那也要我们走得进去,这么多蜜蜂不怕被围成蜂人。”
小夫郎想想那场景吓得吐吐舌头。
回到家时间还早,黎源把大公鸡捉住给宰了,这只大公鸡最近老追着两只小鹅啄,加之打鸣时间太早,影响睡眠,不如吃了。
松茸土鸡汤不仅味美还祛湿。
前两天摘的菌子大部分晒干,鸡枞练成油保存,最近忙着采菌子主食从简做的面条,鸡蛋面上放些油炸后的鸡枞及鸡枞油,小夫郎能炫半斤面。
黎源有时候会想,原主要是没嗝屁肯定后悔买回小夫郎,这谁家的熊孩子呀,这么能吃,关键是还不知道长到什么地方去了。
好吧,黎源知道长到哪里了!
小灶火煨着松茸鸡汤,黎源去竹棚下的灶台处理蜂巢渣,小夫郎好奇,一边闻着鸡汤咽口水,一边跟着黎源看稀奇。
灶台新砌出来,一口大铁锅起码十两银子,黎源不想花冤枉钱,去邻居家将对方熬猪食的锅买回来。
邻居姓林,儿子在镇上做事,半年前刚买了个房子,儿子和媳妇带着孙子先搬过去,近来老两口也搬到镇上,只每隔几天回来照顾一下地里。
可能早有搬家打算,年后便没有养家畜。
蜂巢渣加水烧开,融化后直接进冷水凝固,然后把凝固的蜂蜡放到双层蒸笼,下面放置一个木盆,融化的蜂蜡就会流到下面的木盆,杂质则被留在上一层。
这个过程需要两个小时左右,黎源和小夫郎准备其他的东西。
蜂蜡可以做蜡烛,润唇膏,薄荷艾草膏等。
蜡烛简单,准备好细一点的竹筒,把灯芯放进去,二次过滤后的蜂蜡倒进去冷却后脱模就是蜡烛。
夏日月光好,黎源家不怎么用蜡烛,等到秋冬天色黑得早便必不可少,黎源备得不多,冬日跟小夫郎早早躺被窝不香吗?
艾草是路上打的,小夫郎以为他要晒干后熏蚊虫便没有多问,直到被使唤去剪些薄荷。
“采多一点。”黎源嘱咐,小夫郎特别喜欢薄荷的味道,平日里宝贵得要紧。
果然,小夫郎摘了一小把过来。
黎源无语地看着他,“艾草有多少,薄荷摘多少。”
小夫郎不动,声音绵绵的,“哥哥,你做什么呀?”
黎源一边撸艾草,一边虎着脸,“撒娇没用。”
“哼!”小夫郎去了后院,他的薄荷快把卧室窗台下给霸占了。
薄荷艾草一比一用盐清洗干净,沥水晒干后切碎加入山茶油,装坛后上火蒸两个小时,然后过滤出油,静置使其油水分离,只要上面的油,加蜂蜡隔水融化,倒入香盒里,就是一罐淡绿色的薄荷艾草膏。
香盒是石头制成的,黎源去王石匠家定青砖时发现对方喜欢做些小玩意儿,谈不上多精致,但一些奇怪石材的成品有种古朴的风韵。
因为青砖定得多,黎源想买这些所谓的“装饰品”时,王石匠十分大方地送了不少。
第一次做没掌握好用量,黎源做了满满一大盒,用到明年都用不完。
家里一天要熏好几次艾草,砌围墙时沿着墙根洒了石灰和雄黄粉,之后把前院的菜地变成砾石院子后,家里蚊虫大大减少。
但近日来蚊子毒起来,小夫郎不可避免被咬了几口,其中一个还在脸颊上,白嫩的肌肤顶着红彤彤小包,分外明显。
黎源自然心疼。
原本要用橄榄油,这年代可找不到橄榄油,况且山茶油具有消炎的作用,比橄榄油好不少。
黎源本不会这些,耐不住读大学时同寝室哥们为了追女孩,天天拉着他去实验室倒腾这些。
最后女孩没追到,反正黎源学会不少东西。
当晚小夫郎没等到艾草薄荷膏,吃了半只鸡喝了三碗汤,干掉四个玉米馍馍,抱着肚子去睡了。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不紧不慢,两人把菜园子清理出来,养养土壤为立秋后的播种做准备。
两人也把干货整理出来,打包好送给关系亲近的村人,当初黎源家没菜吃的时候,村人也接济不少,虽说是黎源愿意倾囊相授,舍得五年老窖肥,但一码归一码。
加上村里的小孩们都喜欢小夫郎,村人对黎源一家大为改观,都说莫欺少年穷,黎源现在变勤快了,小夫郎虽是个男子,但为人和善,谁说人家以后就不能挣下一份家产。
黎源真的闲不住,趁立秋还有几日,索性准备挖个池塘,今年种藕是不行了,但可以养养池塘生态,明年秋冬就有爽口的脆藕吃。
池塘要选有活水的泉眼地,这种地一般有水溢出来形成小片的沼泽,山里生态好,水系发达,一下雨,路上到处都是纵横阡陌的溪流。
黎源在靠近厕所的不远处选了地,那边地势低洼,高处是溪水上游,雨水充沛时,溪水会漫出来坏房基,黎源打算挖条排水沟连通溪水和池塘,这样池塘除去自己的泉眼,还能容纳雨季漫出的溪水。
池塘下方也做了排水沟,那边是野地,再过去就是河床,不担心积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