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51)

2025-09-28 评论

  事实证明,他们没有猜错。

  【仿“王官采诗”,鹤仙增设采风使。

  非官,只是小吏,但每年开销却不小,每年巡访各地,将各地的见闻送到天子御案之上,这何尝不是一种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具象化?】

  【各朝代为了天子不被闭目塞听,都有相关的监察机构,但是历代演变之下,也逐渐往监察官员,控制权力方面变化了,而采风使,只采风民间。】

  大梁各地,有不少官员便心虚了起来。

  是,采风使不偷偷摸摸监察百官,也不管官员隐私,可采风民间,当地百姓贫困,难道官员落得了好吗?

  且只说了弘德帝设立采风使,又没说不用绣衣卫了。

  不过心虚的,终究是少数,为官清正,或者有实力,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被上面发现的官员,则恨不得采风使早日发现自己治下的平和。

  当然,高兴得更为纯粹的,就是感觉到似乎是对他们有利的百姓,以及还在书院中,一腔热血的书生学子了。

  【而带回来的“故事”,则由翰林院进行汇编,这便是戏章的下半部分。

  相较于文学属性,我们更重其历史与人文属性,给研究大梁的民间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支持。

  可惜的是,宪宗在位时期还好,受鹤仙影响较大,后面的君主便逐渐放弃了采风使这一笔支出,也不知道便宜了谁。】

  “鼠目寸光!”元泰帝锐评。

  翰林院一众官员则一个个看似泰然自若,实则在心里抓耳挠腮,恨不得把天幕扯下来说清楚,翰林院汇编,你倒是说一下有哪些人汇编呀!

  是,这是一项长久的工程,但你好歹说一两个人名呗,万一就有自己呢?

  【抛开其附加的价值,戏曲行业的巅峰时期,在戏宗……嗯……是文宗时期,皇帝本人就沉迷戏曲,与鹤仙的政治目的不同,文宗只是纯粹的娱乐性质的喜欢,甚至自己下场,常与后妃或幸臣编曲排练。】

  元泰帝脸色黑了,文宗,文宗,文,单独听起来不错,放在谥号里也很好,可文宗,那是庙号,庙号用文,还沉迷戏曲,元泰帝似乎已经看到了文宗一朝的颓败。

  “你看你带出来的好头!”修仙自己上,让后人学到了吧?唱戏也自己上了!骂不了文宗,还不能骂他祖宗文帝吗?

  姜衡才不是内耗的人呢,对此,转向楚王,“父皇您瞎说什么呢,儿臣洁身自好,什么爱好都没有。”

  有爱好的是六哥!

  楚(锅)王:……

  “这些都是十弟的子嗣!”

  鲁王:……六哥这一击,他是真没招。

  【文宗虽然文治武功上都不太行,但艺术水平绝对在皇帝中是数一数二,现在戏文专业学生必读的《逐青鸟》,便是文宗的作品,可惜了,怎么就当了皇帝了呢?】

  “意思是这个文宗不是个好皇帝吗?”七八姑八大婆都相熟的村里,大家七嘴八舌的谈论了起来。

  “那也不关我们的事儿,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是末帝就还好。”

  “也是。”

  【文宗驾崩之后,孝宗将锅一律推给了奸臣妖妃,靠着唱戏得力的宠臣,纷纷下马,戏曲行业也迎来了第一波大规模的打击,几十年后才慢慢缓过来,逐渐回归正常,平稳起来,但也不复之前的盛景。】

  元泰帝心里终于舒坦了,这个孝宗是个好的,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过度膨胀。

  【值得称赞的是,孝宗虽然打压戏曲行业,但对于经典的作品,却予以了保护,更是大力修补先帝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可惜了。】

  元泰帝心情可谓是被吊得一波三折,怎么又可惜了?

  文官们则是从中看出了,后世很重视各方面的文化传承,这一点挺好。

  【孝宗在大梁皇帝圈中,其实没什么太出格的副业,可能是被自家亲爹给整怕了。

  但偏偏爱吃生鱼片,太医也劝过,还挺尽职尽责,把三国时期陈元龙这个反面教材都拿出来说了,但是孝宗表示他是天子,没事的!然后就逝了。】

  【孝宗也因此,虽没有出格的副业,仍有外号,便是大名鼎鼎的——馋宗!大馋小子,把自己吃死了吧。】

  百官眼神飘忽,姜衡不忍直视,元泰帝欲言又止,他姜家这是造了什么孽啊,怎么一群糟心玩意儿?把自己吃死了,还不如沉迷副业呢!

  鲁王此时脚下已经快抠出一座鲁王府了,能不能让他回府啊?他就想不明白了,他明明就很正常的!难道皇位有诅咒,当了皇帝就变异不成?

  “还真有人能因为馋把自己吃死啊……”

  民间,不少百姓吸溜一口,这生鱼片得多好吃啊,皇帝为了吃连死都不怕,也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名贵的鱼,诶,要是他们能像皇帝一样想吃什么吃什么,才不会一直吃一样东西呢,一天换一样!

  “婆娘,今天吃啥啊?”

  “刚挖的野菜,新鲜嘞。”

  “哦。”他清醒了。

  “哦?嫌弃就别吃!”

  “诶诶诶,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听我解释啊!”

  【但不可否认,在梁一朝,戏曲是繁盛的,也孕育出了许多的经典作品,缠绵悱恻的爱情,慷慨悲歌的忠义,应有尽有,哪怕是现在,戏曲依旧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而作为戏曲同时期发展起来的通俗文学的代表——小说,发展到现在,就太过丰富了些,当然,我们这一期聚焦的重点,是大梁的小说。】

  “通俗文学,小说?话本?”

  “市民阶层?应当是描写故事更简明了吧?”

  【小说,同样是鹤仙给带热起来的。】

  【刚登基的时候,鹤仙在政事上并不忙碌,有汪相在费心,但鹤仙也不是能闲着的性子。

  于是鹤仙就经常去翻阅大梁开国时期的记录,身旁还带着绣衣卫指挥使昆石,多次召见京卫指挥同知张定宽,北五城兵马指挥司指挥唐季山,东五城兵马指挥李延爻。】

  元泰帝满意地点头,绣衣卫给心腹,张定宽唐季山都是伴读,关系不错,以当时的情况,纵使丞相掌权,小九继位,他们也会天然偏向天子,李延爻只是狐朋狗友,但是卫国公那老狐狸家的小辈,蠢笨不到哪儿去,提携是完全正确的。

  天子势弱,自然要想办法与武勋集团联络感情,没毛病。

  只是……这和小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被提到的张定宽唐季山和李延爻三人,则有些紧张了起来,主要是担心这天幕,也给他们来一套“没脸”套餐。

  【改元后不久,鹤仙拿着一本自己写完的《大梁英雄传》去找徐大大,对此阿婆主只能说,好惨一徐大大。】

  徐大大,这谁?

  “徐大大?”

  “朝中有人叫这个名儿?”

  “好怪的名字。”

  “等等……莫非是少詹事徐甫?甫有大的意思。”

  “那为什么要叠叫?”

  被注视的姜衡:……

  东宫的徐老师觉得不妙。

  更不妙的是,天幕立马放出了久违了的太宗日记。

  [弘德元年四月二十三,多云,开心]

  [终于把初稿给赶出来了,石头说很有戏剧性,但他只会偏向我,听听就得了,我写得啥我自己有数。

  延爻表示写得太白话了,但要他提出建议又装死,定宽和季山只想提前出生抢他们老爹的戏份,没一个靠谱的。]

  宜川侯与延川侯迎来了同僚戏谑的眼神,这就罢了,陛下竟然也在看他们的笑话,就好像终于不是他一个当爹的被创了一样,当真是人心不古!

  卫国公则偷偷松了口气,孙儿应该还是孝顺的。

  昆石昆将军表示,春和戏社都是殿下办起来的,写个小说而已,能差到哪儿去?这些人真是没眼光。

  大梁君臣们已经反应过来了,这大梁英雄传,大概就是写的陛下打天下的故事,带有政治目的的小说啊,既是强调大梁的正统,又是趁机与武勋集团联络感情,就是方式与众不同了一点。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织鹊 宫廷侯爵 爽文 直播 朝堂 剧透 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