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泰帝连忙将画面甩出了脑海,“你做得对,不能有损我大国风范。”这些大臣们,可是大梁的脸面啊!
接到任务的太医院只觉得,终于到了这一天了,还好他们太医院,顶多在天幕播放的时候,时刻预备着,工作量相对而言,简直是太轻松。
看看他们户部,居然都到这种程度了,太惨了。
不过其实其他部门,也并不轻松就是了,之前的视频提到了纺织机械,又要改良海船,上一期视频又提到了火器,那群武将一个个都盯着工部,就想让工部快点拿出火器,虽说工部的官员负责统筹,专业实操方面有工匠,但并不代表他们能干看着,依旧忙得飞起。
人一旦忙起来,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等天幕再一次发出声响,他们才恍然发觉,这都十月了。
“这这这……长生天,这……”
与大梁本地人的习以为常甚至带着期待不同,刚到大梁不久的塔娜就很无措了,惊得抓住了乌日罕的手臂,“神灵?乌日罕,你看到了吗?天上多了个……多了个……”
乌日罕茫然地看着天空,“殿下,您怎么了?天上什么都没有啊?”
“什么?”
塔娜更惊慌了,好在此时,管事的侍女喜妍赶了过来,“侧妃您莫怕,这是天幕。”
“天幕?你们也能看到?”
面度未知的,超出常理的事物,塔娜做不到冷静。
喜妍小心扶着塔娜坐下,“大梁的子民都能看到,您嫁给了王爷,自然是大梁的子民,乌日罕还看不到,应是她在草原的身份还在。”
等天山残部彻底收复就能看到了。
如同后宫出身安南的李修媛能看到天幕,因为她是明旨册封的宫妃,而塔娜,也是明旨册封的赵王侧妃。
但乌日罕这样的侍女不同,这天幕,只认单一的大梁户籍,也是靠着这一点,这两年,抓出来不少探子。
这天幕,除了第一期启动前,一直挂在天上,之后都是一期视频结束就“隐身”,视频开始前又重新连接,怪智能的嘞。
塔娜惊讶过后,新奇地望着天幕,原来世上,真有神迹?
天幕这一期重新连接的空挡,赵王府的王妃匆匆赶来,“妹妹勿怪,这天幕时间没个规律,倒是我来迟了,惊着了妹妹。”
现在是上朝时间,无论是王爷还是公主,都不可能在府上,塔娜身边,可不能没有人看着。
约莫一刻钟左右,天幕加载完毕。
“这次和前两次的时间间隔都挺短的,也不知道这次会说什么。”
大梁上上下下,翘首以盼。
【看到标题的宝贝儿们不要着急哈,虽然这一期的主题是鹤仙给后继者们留下的巨额遗产,但我们这个系列还会继续做的啊,毕竟鹤仙早死几百年了,也没说系列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来讲,对吧?】
塔娜僵硬地转头看向王妃,“王妃姐姐,这就是天幕预言吗?”
是不是预言得太过了?
还是她听错了,王妃姐姐并没有告诉她,以后的圣天子,是现在的太子,外号鹤仙……
民间,则早就被天幕锻炼出来了,叽里咕噜八卦了起来。
“弘德帝的遗产,那不就是整个天下吗?地盘都扩了一圈儿的大梁,嘶,这废帝真不顶用啊!”
这么大的遗产都接不住!
“还有海贸,那国库和私库,得多少钱呐?”
百姓们议论纷纷,纨绔子弟争相辩论,钦明殿外,当事人本人,则终于体会到了元泰帝被当面叫“太祖”的心情。
但是吧……
“孤也挺想要弘德帝的遗产的。”
天幕都有了,就不能隔空把弘德帝的遗产送给自己吗?
百官同时想了想这种情况,嘶……这梦真美!
【我们观察历史会发现,只要王朝能避免二世而亡,那接下来,大概率要么出个有作为的皇帝,要么出个盛世,毕竟,太祖太宗已经给打好了底子,这就是最大的政治遗产。】
赵王有些郁闷,他的儿子本有可能接下这份遗产,然后创造一个盛世,但他儿子独树一帜,给大梁创造了一个废帝,连带着他这个老子的脸,都给丢尽了。
【但在这份基本的政治遗产之外,鹤仙还有两份遗产,很值得单独拿出来说一说。】
重点来了,朝臣开始严正以待。
【第一份遗产,便是开辟新航线的后半阶段,李康将军带回来的那些良种。】
“良种!”
大梁各处,无论是何身份,哪怕是塔娜,听到良种,也不禁激动得站了起来。
良种!从哪里来的良种?能种在哪里?种植条件如何?亩产几何?你倒是快说啊!
大梁君臣,则更是差点喜极而泣,多少期了,提了新作物多少期了啊,这阿婆主总算是记起来该细讲这个了!
还在云南的未来大司农周均,更是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在裤腿上擦了擦手,接过绣衣卫递来的粗纸与炭笔,这一期,他得认真听了,这关系到的不仅是他的责任,更是天下能有更多的粮食,是能让更多人有吃的。
【李康将军带回来的新作物,并非是一次性统一带回来的,而是分批次。
不得不说,永远不要怀疑老祖宗们在挑选食物上的严选,哪怕老祖宗是个将军。】
卫国公一家抬头挺胸,好不得意,虽然李康还没有出生,但那也是他李家的子孙!长得也是他李家的面子!
身为汉家儿郎,将军如何,将军也要了解耕种!屯田,耕种,同样是为将之道!懂不懂什么叫农业大国啊?
【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玉米,土豆,红薯”,直到今天,依旧在我们的餐桌上,在我们的土地里,如今他们的产量已经大幅度提高,弊端也不似大梁之际,但在大梁,这三样作物,却是能救命,能供养出一个盛世的作物。】
“记下来了吗?”
“画下来了吗?”
这一刻,所有人,都安静地看着天幕,哪怕是提醒,也不禁放轻了声音。
【玉米在当时,产量比不上后两个。
高产田的产量,也顶多达到亩产200斤,早期甚至是只有60-150斤,抗病性也远低于现在,更不像现在的玉米那样颗颗分明的饱满。】
听着天幕阿婆主的语气,朝臣忍不住了。
“这后世的小娃娃,简直是何不食肉糜!多一种作物,就多一条路,岂能处处与后世比?”
“亩产固然重要,可也要是综合来看的!”
“就是!既然天幕能单独拿出来说,那就一定是能发挥用处的!”
食物,就没有嫌弃的!
【但放在当时,相较于传统农作物,玉米更为耐寒,耐旱,耐贫瘠,缓解了西北等水资源匮乏等地区的粮食压力。】
“彩!”
西北的老百姓们齐齐高呼,这个玉米,他们西北要了!
【且更为重要的是,玉米可以加工,磨成面粉,既改善了饮食结构,又能相对长时间储存,我们今天虽然最爱土豆,但不得不说,这一点上,耐储存上,还得是玉米。】
“面粉!这玉米,天生就是为我们西北人而生的!”
“玉米!西北!”
“玉米!西北!”
“我们去找知府大人!让知府大人上奏朝廷!不能让其他地区的给抢了!”
他们西北,先预定了!
【不仅如此,玉米,还可以轮作,能推动山地,沙地等土地的开发利用。】
周均唰的就站了起来,“轮作!”
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他太知道,能不能轮作所带来的影响了,这个玉米,简直全身都是宝贝!
而且,这一个玉米都如此重要了,在那阿婆主口中,却似乎比不上后两个作物,那后两个,又得有多重要?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物,鹤仙一律选择试种研究至少十年,才能逐步推行全国,鹤仙宁愿自己在位时的政绩少一些,也绝不允许在粮食作物上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