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64)

2025-09-28 评论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作为一个皇帝,鹤仙做到了压制的欲望,作为一个君父,他真切地将百姓当做他的孩子,真心相护。】

  百姓的重点在粮食,“十年?还要研究至少十年?怎么这么久?”

  元泰帝则无比欣慰,外加一丝同为皇帝的佩服,这么大的功绩,都能忍住,他姜家,还真是出了个圣君,而他,是圣君的亲爹!

  【或许有宝子觉得是不是太小心谨慎了一些,但阿婆主只能说,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眼光与格局,太重要了。】

  【西方某个国家,因为土豆病害而爆发的大饥荒,人口直接锐减四分之一,大家忘了?】

  天幕下,众人悚然一惊。

  “我的老天爷……”

  一个国家人口直接锐减四分之一,这这这,这比战争还残酷吧?

  粮食是让人吃饱的,可粮食若操作不当,也是要命的。

  这下,他们不得不承认,弘德帝,有德啊!

  【虽然说还有其他原因,但能抛开土豆病害来谈吗?不能!】

  【所以外来作物的本土适应期,绝对不能少!不要去怀疑一个历史认证的明君的眼界啊!】

  “十年……十年会不会太短了?”

  原先觉得十年太长的百姓,纷纷变卦,阿婆主举的例子,太吓人了。

  “我也觉得,而且这次有天幕,能提前找到这些作物吧?那再多适应几年,感觉更安全点……”别肚子没吃饱,人倒吃没了。

  “这外来作物,前期也太可怕了……”

  钦明殿君臣,更是不约而同松了口气,还好,还好,还好他们大梁有明君领头。

  不过,既然土豆能引起的负面效应这么大,还能让他们坚持种植改良,那好处……又该有多少?

  玉米说完,也该说土豆了吧?

 

 

第40章 仙君

  【土豆,放现在,绝对是治疗小孩儿挑食的制胜法宝,无论是蒸炒煎煮炸烤烧,味道都差不了。】

  天幕还过分地放出了一张张熟食土豆的照片,看起来就格外有食欲,对全国各地吃不到的大梁人而言,简直就是酷刑。

  对于姜衡这个吃到过的而言,更是刑上加刑,这天幕,太坏了!

  只会放照片算什么本事,有本事放实物看看呐!

  【但放在当时,土豆最开始的味道是很差的,农业部门都有官员都劝谏鹤仙,要不干脆当观赏植物吧,这东西简直难以下咽,对生长坏境要求不低不说,还特别消耗肥力,到最后储存也不方便,实在是得不偿失。】

  天幕随之放出来的,就是地里生长出来的土豆,土豆是埋在地里的,而地面上的枝叶还带着开花,的确可以作为观赏植物。

  想到天幕中说的“弊端”,这土豆,似乎的确不是什么好物?

  【可鹤仙却说:但若是环境不错,产量就相对较高。味道差一点,能应急也是好的,毕竟是外来作物,总得研究改良个几年,让种子适应,也让我们适应,岂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再者,这土豆一来,便能在宫苑开花,适应性不是挺强的嘛,若是新作物一来就能推广,又要你们这些农事官作甚?】

  “就是!要我说,就是弘德帝太惯着那些农事官了,一个个的,只想着偷奸耍滑了。”

  有户部的官员趁机拉踩了天幕中的农事官一脚,毕竟——农事官,呵,不就是以后农部的官员吗?

  那可是殿下从他们户部割的肉!

  还在外地的周均只得叹了口气,看来,天幕中的大司农,并未教好底下的官员,农事上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快的。

  他在管理方面,确实不太擅长。

  【因鹤仙的坚持,土豆得以继续被改良脱毒,宪宗执政十年后,土豆种植技术大幅度提升,但仍旧没有大力推广下去,又四十年,才开始在民间推广,因其高产,在天灾饥荒时节,成了百姓的救命食粮。

  而在玉米,土豆等的推广之下,大梁的人口,也在百来年间,增长约一个亿。】

  “一个亿?数万万?”

  他们现在的人口,也才不到一亿!毕竟乱世后也才没几十年。

  “应当也有隐户等被查出来的原因在。”姜衡及时补充。

  “抛开那些,这些作物,我们也一定要重新找回来。”

  这是民生问题!

  不过,姜衡倒是在想另一个问题,一个王朝的周期,也就两三百年,人口的增长,土地兼并的扩大,没有一个王朝,逃得了这个宿命,大汉四百年,中间也是重来了一次。

  而这些作物,让人口的增长加速了,那土地兼并的控制,有没有再加强一些呢?

  如果后人无用,那大梁的寿命……

  不过也只是想了那么一两秒,姜衡也就不再多思了,因为土地兼并,是个皇帝就该控制,哪怕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

  这涉及到的是手中权力的实虚,与地方权力的是否集中,若连这一点都不懂,那这皇帝也没必要当了。

  【最后来说红薯,红薯更适合南方的湿热气候,在北方也不是不能活,但产量会下降。】

  与玉米让北方人兴奋一样,红薯一出,南方人自动就归为自家的了。

  “好!终于出了个我南方的了!”

  【红薯的产量极高,待红薯彻底适应了大梁的土壤,便是中等的田地,亩产也能达到七八千斤,下等田,四五千斤也正常,据宪宗一朝的记录,福建区域春薯亩产约4000斤,夏薯2000斤。】

  “多……多少?”

  “航海!朝廷什么时候航海啊?!”

  “我的天呐,这得多少啊……”

  南方人一个个快激动晕了。

  周均更是激动地起身,春,夏,这说明对于播种的时节,生长的气候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北方的产量就更低了,如河南的记录,亩产只有400斤,北方好一点的地区,也才850斤。】

  其实这亩产也不算差,但是对比南方的产量,就显得不太好看了。

  北方人一个个心如刀绞。

  “他们南方怎么就那么幸运?”

  明明唐以前,政治经济等中心,都是在北方的,怎么现在,老天爷开始偏心南方了呢?

  【大梁期间,最高纪录,达到了亩产万斤以上,当然,这是大梁很后期了。】

  “有大夫吗?有大夫吗?有人激动晕了!”

  不说民间了,就是朝堂的一个个老大人,也觉得不可置信,这红薯,大宝贝啊!

  而是关键是,这阿婆主,没有像土豆一样,一开始就说有多少弊端。

  所以……红薯或许有问题,但绝对不像土豆的问题需要持久的攻克。

  “万斤……万斤……”

  赵王府,塔娜看着天幕,已经满是虔诚,“长生天,老天爷……”

  大梁,竟有这样的奇遇,老天竟如此钟爱中原吗?

  【红薯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都很强,可以在多种环境下生长,但红薯却并没有成为主食。】

  “怎么会?”

  【红薯无法满足人体日常所需要的蛋白等营养,长期单一食用必然营养不良,且噎人,过量使用,还容易引起腹胀,胃酸等诸多问题。】

  “这些都不是问题!”

  若有问题,那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外来作物,不能成为主食很正常,但这红薯,就凭借红薯的产量,能解决大部分的温饱,这就够了!”

  什么长期单一食用,能一顿吃饱,让底层百姓饿不死,这就足够了!就已经是天大的造化!

  这阿婆主,什么都不懂!

  “这后世,定然很富裕。”

  人老成精的老大人们,从那年轻阿婆主的视频风格就能看出来。

  “是啊,若不富裕,也不会显得……”显得脱离了大梁的民生,太过于高高在上的评判。

  “富裕好啊,富裕的后世,仍旧食用着我们大梁寻回来,改良出来的作物,这不正说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值得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织鹊 宫廷侯爵 爽文 直播 朝堂 剧透 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