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_作者:衣青箬(33)

2017-12-12 衣青箬

  宗族制的时代,祭祀是一年到头最紧要的大事。为免子孙不肖,无力祭祀祖先,齐氏先祖从搬迁过来,立了祠堂的那一天开始,就设立了祭田。最初时不过专门划出来的两亩田,后来子孙出息之后各有捐赠,积少成多,如今竟也有十亩水田,五十亩旱地。

  这些地平常是各家出人耕种,收成由几位族老共同掌管,除了祭祀所需之外,便用以赠济孤老,修桥铺路等事宜。除此之外,每年chūn节大祭之后,还会置办一场宴席,阖族都能来饱餐一顿。

  但毕竟没有专门的人照管,随着祭田增多,经营也开始有些力不从心,因此之前几位族老商量,预备将祭田卖出一部分,换得的银钱,正好用来将祠堂大修一次。

  只不过万山村住着的就那么些人,之前齐老三病了之后,又将家里的田地尽数卖了,这祭田一时半会儿就没找到下家。

  现下齐老三这个提议,倒也算是一举两得,因此九叔公才会这样说。

  大伯公也点头道,“既然是你要,价钱上也可以再商量……”

  “大伯,九叔,你们误会我的意思了。”齐老三放下手里的水杯,面色诚恳的看向二人,“这些东西既然是祖宗留下,如今起出来了,少不得也该告慰一番祖先。只是如今有心无力,别的做不到,便也只能借花献佛了。我近来只觉得身子松快许多,预备再请个好大夫来瞧瞧,就留下五两银子看病,分给老四五两。剩下十两银子,想向族中买两亩水田。”

  此言一出,立刻惹来一阵哗然。承平年代,地价自然稍贵一些,但即便是在地少又丰饶的江南一带,五两银子也能买一亩水田了。万山村这里,能卖出三两银子便算高价。当初齐老三卖地的时候,那可是二两银子一亩,还搭着沙地才出手的。他出这个价,等于是白送了族里四两银子。

  在座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除了齐老费之外,没有哪一家一年的出息能有四两银子的。齐老三家里这样的qíng形,还能有这样的气魄,自然令人惊奇。

  周敏却是终于明白齐老三的意思了。光是请来德高望重的长辈还不够,还得分一份出去。这是给族里的,而祠堂和祖宗是大家的,等于是姓齐的人人有份。这样一来,也就没几个人会在意他好运气发了这一注财了。

  唯一一个心qíng复杂的是齐老四,他这个正经的弟弟也才分了五两,族里就能白得四两,又怎么可能甘心?

  但jīng明的人也最会看风色,齐老三摆出要分润大家的意思,村里人人都只能敬服,他若再qiáng求,那就要被人指指点点了。

  第18章 去县城

  齐老三想尽心,但族中也不愿意占这种便宜,大伯公当下板起脸,“这怎么行?”

  “大伯听我说,我的身子不中用,什么时候能好起来也难说。就是买了再多,种不过来也是枉然。两亩水田,家里的带着两个孩子,勉qiáng还能侍弄。能把一家人的口粮挣出来,也就够了。”齐老三道。

  这话说得实诚,大伯公一想,的确是这么一回事,也就不qiáng求了。大不了收了他的钱,回头多帮衬。

  而且老人家经的事多,也知道齐老三这么做的缘故,却不好一味推辞。便点头道,“也好,这是你的心意,我就拿着了。有了这笔钱,等过了年就正式整修祠堂!”

  这件事在两位长辈和村人们的见证下定了下来。齐老三也不耽搁,当场铰了其中一锭银子,一半分给齐老四带走。另一锭则直接jiāo给了大伯公。

  周敏见他们半个字都不提地契,不由暗暗纳罕。不过她把齐老三推出来就是因为自己不懂,因此也不多话,等人都走了才试探着问齐老三。

  听完了齐老三解释,她才知道,村里的田地jiāo易通常是不会特意到衙门里去过户的。需知找人办事,多半要收心红银,为着这几亩田地也着实不上算。反正有村老作证,谁也不会耍赖。上税的时候该是谁就是谁。等什么时候县里清查土地,再去登记不迟。这么多年下来,土地换来换去,早就已经乱了套,自然就没什么地契了。

  周敏总觉得这很不靠谱,但入乡随俗,也只好如此了。好在只有两亩田,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往后自己若是要置办田地,还得小心这些细节。

  就算是地主婆也不好当啊!还没当上地主婆的周敏如是感慨。

  其他人送走了便罢,这天晚上,齐老三却是让周敏把饭菜弄得丰盛些,还从自己的收藏里找出了一小坛酒,请了冬叔一家过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