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指挥这厢正发愁,善解人意的安王殿下又给他指了条明路,他按照安王的提示三两下把球踢给了刑部大理寺——至少这两位官职还可与苏侍郎相抗衡,在皇上面前也算说得上话,就让他们相互扯皮去好了。
天下谁不知道大理寺少卿杨秦跟苏怀瑾有旧怨——说起来,同中一科及第的他们还算是有同门之谊,可当初小皇帝不知轻重的那一番话,不仅斩断了苏怀瑾的神话,也无疑将拿了那一科状元的杨秦置于了相当尴尬的境地。
他大概也算是有周以来当得最憋屈的一位状元了。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杨少卿大抵还算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官员,但这回也不可避免地牟足了gān劲儿想抓到苏怀瑾的小辫子,不过苏侍郎高洁傲岸天下皆知,他心里其实也清楚这个老对手其实并不可能gān出违法乱纪的事qíng来,所以最后当大理寺轻轻松松就给苏怀瑾定了罪的时候,反应最大的却也是这位满腹才学的老人家。
但这时候已经没人究竟这些所谓相爱相杀的问题了,
晏依依一案以其完全不该有的速度在顷刻间传得满城风雨,刑部和大理寺最后竟合审出一个谋反作乱的荒谬结果,而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安王殿下也以一种完全不会有人想到的姿势被卷进了这起案子。
据说,这在一开始其实是一场狗血的三角纠纷。
据说,表面琼枝玉树的探花郎其实有龙阳之好——怪道这年岁仍不曾婚娶。这也就罢了,居然还不要脸地对早已娶妻生子的安王殿下纠缠不休。
据说,从不踏足烟花场所的苏侍郎那天去找晏依依,正是因为近来安王频繁踏足玉砚阁,两人在争风吃醋当中起了冲突,最终美人香消玉殒。
当然,官方说法是大逆不道的苏怀瑾竟然联合宁王有谋反之心,晏依依的身份则变成了宁王殿下安排在京城的探子,两人偷盗了安王的玉佩密谋栽赃,后来事qíng败露,接连伏诛。
据说……
总之,即使一开始还是愿意相信苏怀瑾的人多,可各种各样的说法甚嚣尘上,舆论风向在有心人的cao控之下却也在慢慢转变。
尤其是……出于一些不可告人的yīn暗心理,想要看到一个久来被高高捧上神坛的人跌落的想法并不少见,当一个各方面完美无瑕的人出现污点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些人觉得心中快意,不惮于落井下石,将其狠狠踩进尘埃里。
况且随着愈来愈多人的关注,这件案子被发掘出来的证据也愈发确凿——确凿得甚至都快让人因此而有了疑问,觉得以苏凤洲的智商就算真的图谋不轨,也着实不可能留下这么多板上钉钉的把柄。
但这种疑问一无根据二无道理,很快就被淹没在声势浩大的讨伐下不见了。
而苏怀瑾,他从始至终都是懵的。
开始的时候,他甚至都不知道晏依依遇害的事qíng——我们说过了,这在京城里算不上什么大新闻,苏侍郎每天忙得很,又不是喜欢八卦的xing子,自然不会对这些事qíng多加关注。
而在安王的关照之下,这案子自从进了刑部和大理寺便被严密封锁消息,有关系不错的同僚想往外传消息都做不到。
这就造成了在刑部的人闯进户部衙门忽然要将侍郎带走的时候,所有官员都眼睁睁坐在那儿看着,每一个人能反应过来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之后便是一系列的锁拿、问罪、刑讯、关押,从始至终就好像有无形的推手在背后快马加鞭想要置他于死地,苏怀瑾根本申辩无能,等终于有相熟的人被允许来探望,他才得知外面那些喧嚷流言,而这时候,一切基本已经尘埃落定了。
案件被定罪的祸首几乎是最后一个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说来也实在是讽刺。
将好些零碎消息拼凑起来大致得出真相的苏怀瑾很快意识到,这次自己估计是在劫难逃了。
幕后之人心思缜密,又极巧妙地利用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以及人xing弱点,在他根本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就直接将他打入地狱——外面人的反应将形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开始时前来探望他承诺相助的人络绎不绝,后来人烟慢慢稀少,最后一个相见的居然是开始时负责审理案件的杨秦。
杨秦给他带了一壶酒,两人相顾无言半晌,酒尽后那八年来一直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倔老头一声叹息,意兴阑珊地扔掉官帽,言yù告老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