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记录者_作者:王亭(56)

2019-03-07 王亭 系统 快穿文

  几个小娃娃就各自拎着一个小篮子,排成一排,一蹦一蹦的跟着花奶奶屁股后头,走在小路上,去寻找目标植物。当然,肯定不可能所有小孩子都蹦蹦跳跳的,大家一定明白的。

  路上遇到村民,几个小孩就伸出手,笑呵呵的打招呼。花奶奶眼神温柔的领着路,也时不时打声招呼。

  其实大片大片的田里都长了青,但是农民靠田吃饭,虽然,这些农民,咳,总是不好毁了人家的田。于是只好找一处没人要的田,去摘青。

  小孩子们到了目的地,开始摘青。他们起初都挺有兴致的,但还没摘到篮子的三分之一,就开始偷懒了。

  最后坚持下来的居然只有两个女孩子!花奶奶看着提着篮子蹲在田坎上聊天的三个小鬼头,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其实摘青花不了多长时间,也就一个时辰的功夫,五小篮一大篮就满了。花缨月和花淮谷摘满了自己的一小篮后,还去帮了花奶奶采摘。让花奶奶直呼贴心小棉袄。

  其余三个小男孩在看到花奶奶快满的篮子和已经满了的小姑娘的两个篮子,感觉自己的自尊心收到了践踏,于是飞快的动了起来。

  那三位女士摘好了也没有打算去帮忙,笑呵呵的拿出小零食在几个小伙伴忙碌的背景下,聊起了天。

  清明特别篇之制作青团第一步,圆满完成:

  青:5(小)x1(大)篮get√

  疲惫哀怨的小男孩x3 get√

  悠然自得自带小零食的女士:小孩x2,大人x1 get√

  第二步:和面团

  这和面团就是要把青汁和糯米粉加在一起和面,然后弄成青色的面团子。当然,不是简单的这么一说,就可以的,这里边可有讲究。

  首先先把青放入锅中,煮黄。有条件可以放一些苏打粉,这样子可以让面团团更绿,做出来的成品会好看些,不过虽然不伤身体,但不要多加啊。

  之后,捞起青,用清水洗一遍。接下来就是榨汁了。榨汁方法很多,对现代人来说最常见,最方便,最轻松的就是用榨汁机榨汁。

  第二种方法,有些累,手酸。因为你要用手剁,人工榨汁。

  第三种方法,非常累,也非常需要力气,一般都是男人做的。也是王亭记忆力,挥之不去的快乐记忆。

  大家知道石臼吗?是一个两件套的工具,一个石锤加一个很深的,上大下小的无底倒圆台型和正圆台型组合而成。这这种东西网上一查就能看到,但是当然不会那么小。这东西有半人高,最高处直径有二十公分宽。

  几乎每个农村都会有这种东西。过年或者清明,收成好些的村民就会打打牙祭,祭祭自己和家人的五脏庙就会和有石臼的人家借,然后用它来捣捣麻糍或者青团。

  第三种榨汁方法就要靠这种叫石臼的东西。

  把捞起来的青倒进石槽里,然后壮年男子撸袖子,抡起石锤,砸!

  五梅村捣青汁的是李铁匠和秦钊,虽然一个人也可以,但是我们要讲究人道主义,于是用了平均制,你一下我一下,非常的默契。

  两人都打的赤膊,两人身材都极好,一肌一理都随着弯腰捶打的动作而作出相对的反应或跳跃或绷紧,极富运动美感,偶尔冒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落至锁骨处,晶莹剔透的汗珠继续前行,在腹肌间跳跃,最终一个不甚,跳至地面,落下一个浅浅的水迹。

  几个男孩看的热血沸腾,非常想试一试然而无奈,他们的身高和石臼差不多╮(╯▽╰)╭

  这种方式,用不了几分钟,青就变成了绿汁,然后花奶奶示意两人停下。她拿出糯米粉,把糯米粉倒进装了青汁槽中,倒入适当的水,开始揉,揉到差不多了,示意两人继续。

  于是两个壮年男子继续你一下我一下的捣,间或夹杂着花奶奶时不时换个方向的动作,终于在面团变得细腻,几乎看不见其他杂色的时候,终于停了下来。然后装进之前放青的盆子里,准备下一步。

  第三步

  包青团!

  青团一般有两种形态,饼状或饺子状。(特指我家那边!)

  饼状青团是甜的,馅料一般是豆沙或者红砂糖,王亭家用的基本都是两掺。因为用红砂糖的话,煮熟后会非常的烫,舌头会烫红的那种。如果单单用豆沙,就会出现粉团不够熟,还带着点儿生的感觉。会这样是因为豆沙太黏,一不小心会把粉面裹进豆沙里,导致里面的粉团不够熟的尴尬场面。然而当两样和在一起的时候,那味道就相当好了,不但不会很烫,而且甜糯适当,就算光吃外皮,也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