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灼_作者:朝灯不空(11)

2019-02-20 朝灯不空

  好一个至纯不存!好一个长安词魁!

  这天下伶人心事,竟也教你给写尽了!

  慕唯清前脚刚走,符离便把那词递与江雪,道:“上灯时,便拿去点了罢。”

  “爷……”

  “莫再让我吩咐第二遍。”

  “是。”

  后来,江雪问起符离,那“至纯不存”是何意。

  “至纯之物,世间无存。和前边两句连起来,就是说爷区区戏子,靠乞怜为生,却恬不自知!”

  慕唯清这词,实则是说出了符离的心语,却也戳了符离痛处,是以,符离只盼与他死不复见。

  作者有话要说:  一、有小可爱反映偏文言的表述看不懂,即日起正文后加注释,敬请留意作者有话说。

  1.听说还是寒江雪亲自度曲——度:音夺,编排。

  2.秦郎素衷此艺——素衷此艺:一向爱好这门艺术。

  二、顾轼的《襄帝本纪》和小慕的《尹柔传》在我微博,也有注释。

  三、欢迎小可爱们继续反馈。

  ☆、第七章 靖巍唐红峪和笛 清卓丞相府酬诗

  上回书说到,慕唯清夙愿得偿,见着了寒江雪符离,殷勤献词,不想却讨了个嫌。

  且说那丫鬟江雪,终是舍不得焚去慕唯清手书之词,便悄悄儿藏了下来,不时取出,翻来覆去读了又读。虽则并不能读懂,但每每触及那纸张时,心头便涌上一阵甘甜,如绵糖,似香蜜,令人欲罢而不能,如同癔症。

  江雪亦有自知之明,深知她与慕唯清身份悬殊,故将款款仰慕之心悉数雪藏,唯恐旁人知晓。

  而慕唯清此时,却正被更大的麻烦所扰。

  原是顾轼于梨园外巧遇慕唯清,遂乘机劝他莫再与皇家正史作对,言语颇有些不善。

  慕唯清将他当日对南无靖所作说辞原样奉上,拂袖而去。

  自是,太史院与慕唯清乃至其身后的慕府正式对立,慕唯清与慕安嫌隙渐生。

  嘉和元年九月,南山。

  “此地唤作唐红峪,以十里红叶闻名天下,时值深秋,正是叶落漫山之际,将军可算是来对了呢!”摇船的老妪为初来游赏的南无靖引介道。

  乘了小舟顺流而下,移目两岸,入眼俱是唐红,惹人不住赞叹。待到渔舟唱晚之时,黛色长天忽降绵密雨丝,泊船江岸,又闻得长笛声声自岸边小楼飘来,空灵清远,极是动听。

  “扁舟弄棹,夜雨听笛,岂非人生乐事?”老妪适时插话。

  “婆婆说得是。”

  次日,南无靖再乘船时,便带了一管新鬻得的竹笛。

  “素闻南无将军精通音律,今日得闻大音,真乃三生所幸。”

  南无靖便道声献丑,横过笛来悠悠吹起。

  不到半刻,不远处楼舟上笛声亦起,与南无靖相和。

  水天一寂,唯闻笛声婉转,那老妪竟听得呆了,连橹也撂在一边不顾。

  月上中天,清笛缓缓收声。

  “将军好音律!那楼舟上灯还未灭,将军可要过去?”

  “婆婆,愚将与那吹笛之人,虽未谋面,却已结下知己之情,”南无靖浅笑,“所以见与不见,并无区别。”

  老妪无言,摇着船调头走了。南无靖亦不语,只格外珍惜地收起笛子。

  楼舟上,司徒卓出神地凝眺着天边明月,思潮汹涌。

  竟是谁人,能解孤音中所寄?

  孤吹羽声,他吹宫调,一末一始,五韵俱满。

  司徒卓上了船板,忽而腾空跃起,化为白鹤划破夜幕,直入星河。

  而那楼舟,亦在司徒卓离身之后,幻作一团无法捉摸的青烟,四散消逝。

  流年易逝,如白驹过隙,须臾之间,几度物换星移。当年渌水诗话,司徒卓名噪一时,与慕唯清并称“清卓”,如今却销声匿迹,无处可寻。

  嘉和三年三月,司徒卓之母长郡王氏病故,司徒卓造访慕府。

  “小生此来,是与慕公子作别。”

  “司徒公子欲往哪儿去?”

  “不瞒公子,小生堪破红尘中事,将往松山松陵禅寺为僧。”

  “你要出家?”

  “正是。”

  司徒卓才十七岁便出家,慕唯清却不觉惊异,甚或宛在意料之中。

  “公子释骨仙风,确乎不似凡尘庸人,唯清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