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个亲人,族中想给他过继个孩子他怕自己早死留下老伴儿被人怠慢,也不同意过继,就带着一点银钱跟老伴儿俩在京中谋生。
万通也给吴有为找了两个秀才,跟张升找的人正好相反,这两个秀才都很年轻,不过家境不太好,在京中以给人代写书信谋生,只是京城居大不易,他们也只能勉强糊口科举是个费时费钱的活儿,他们也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能消消停停的看看书。
吴有为这里正好,老秀才精力不济,小秀才可以当助教帮忙嘛!
且这里才几个孩子?
活计轻松月钱又高,还能有时间看书温习。
巧的是,两个小秀才,也是一个姓李一个姓.....
大儒吴有为暂时没找到,但是他的学院可以先开学,然后他就将吴家村和家里的几个小孩子都一股脑的送进了... 家村学院。
成化四年的春天,三月十五日,吴家村学院正式开学了!
第252章 陶文书院
“吴家村.... 学院?”看到这个名字,张升他们不仅嘴角直抽抽,这也太直白了吧?
“不如改一下?”杨一清也觉得辣眼睛:“改个好听一点的名字啊!”
“这个不是挺好的吗?”吴有为觉得很有吴家村特色,尤其是这名字,一听就是吴家村的学院。
“你这要是族学我就不说什么了。”杨一清道:“可你这是学院,就得有个好名字,你看看人家翠微书院?岳山书院?白鹿洞书院...., 那名字多有寓意?也有来历,你这个很容易让,人觉得只有吴氏族人或者亲眷才能来,上学的好么?”
“那要叫什么?”吴有为怂了,他是个起名废,当初给小明德起名字都够绞尽脑汁了。
“你这里周围都是杏树,不如叫杏林书院“如何?”张升提议:“也有‘杏榜高中’的意思。
“感觉像是个教大夫的地方....”吴有为不同意:“何况,我下一个书院就是专门教大夫的地方,那个叫杏林医学院还差不多。”
“你这还要盖个医学院?”张升觉得吴有为真是够厉害的,一个学院不够,弄俩!
“当然!”吴有为道:“人食五谷杂粮,岂能不生病?到时候一个好的大夫可是能救不少人命,一个庸医却祸害无穷!”
本来古代的大夫就够少的了,再来两个庸医,还活不活了?
其余的人也觉得这“吴家村书院”更像是族学,所以都要求吴有为改个名字。
“既然这里是教导学习的地方....“吴有为想了想:“不如就叫陶文书院吧!
陶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
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
记得后世有研究的,据说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 4800 至 4300 年之间。
绝对是最早的文字!
“跟制陶有关系?”陶器在这个时代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只不过,那不是普通的器具么?
“不是,是因为在上古时期....”吴有为只好跟他们说了一下关于“陶文”的事情。
听的几个人神之向往:“这个合适!太合适了!”
甚至张升将书院名字的由来,写在了纸上,让吴有为找人打造一个石碑,立在书院大门口。
有未来状元阁老的字,吴有为当然乐意了。
于是,陶文书院正式被命名,还有请来的先生,也都到位了,吴有为现在有跟人合伙做买卖,自然更不缺钱了。
不吝啬花钱的下场,就是陶文书院一开门就只有一点学生,却架子拉得很大。
三月甲子,免湖广被灾秋粮。
因为罗伦那里已经实行了双季稻,如今正在尝试三季稻,粮食增产了。
不过因为增产了,许多达官显贵们开始重视南方的田产,以至于很多人都想去南方弄一两个粮庄。
但是现在南方田地紧俏,达官显贵们也不想多花钱去买田地,于是开始申请,想让朝廷,或者说,是皇帝,赏赐他们的功勋田,可以是在南方,甚至是增长功勋田的数目那怎么可能?
赏赐了功勋田就是各家的了,没了田地的老百姓怎么办?
再说皇帝的田地手里头也没多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