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驸马_作者:宝贝贾(11)

  前面说过叶青也是个极伶俐的孩子,点心之类的东西虽不是经常,但是得的次数也不少,感念莫家不时的接济,经常带过来给景止他们三个,莫南槿每次其实都不想收的,毕竟采青也还小,叶青的母亲也年纪大了,他给他们东西也只是觉得街坊邻里的,相互走动,相互帮忙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没想让他们感激什么,他刚来南山的时候,叶青家也是帮了不少忙的,再说景止他们三个也不缺这些,虽然不经常出去买,但他在家也会给孩子们做些小糕点吃的。

  叶青家前些年过的还是不错的,叶青甚至还上了几年私塾,但自从叶青爹生病买药,田地也卖了几亩,可病总也不见好,家里的境况倒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最终叶青的爹也没能熬过前年的冬天。

  每次看到叶青送这些糕点过来的时候,眼神恳切,他知道这是叶青家仅有的能拿出来的东西了。俗话说:人情债最难还,莫南槿也就收下了,毕竟谁也不想背着这人情债过日子

  第5章 莫家鱼塘

  关于田家要挖鱼塘的事情,听小莫说,现在已经是成为大街小巷皆知的事情了,小镇不大,一丁点的风吹草动,就能在在镇上传的沸沸扬扬,再加上田家这次又放出话来说这次养的鱼非常的贵重,都是要卖到府城去的,为此,田家老爷的表亲,府城的少爷都亲自过来了,这鱼,镇上的人想见一下都难。就更加重了众人心中的好奇性。纷纷打听这是什么鱼,后来打听出来说是叫贵鱼,众人恍然大悟:哦,怪不得这么贵重呢,感情这鱼就叫贵鱼啊。小莫回来讲述这段的时候,笑得打跌在地。

  这事,莫南槿也没有放在心上,毕竟天底下又不是只有他一家人养鱼。田地里忙了些日子,把蔬菜都种上了,又给稻田追了肥,除了草。这几天终于得了几天空闲时间,莫南槿带了明庭决定去他们的鱼塘看看,半路上遇到在街上四处溜达的大小毛头,于是两只也乐颠颠的,摇着小尾巴,一起跟在后面过来了。

  鱼塘是前年挖的,地不是买的田程的那些,是临近的一块,离河水还要近一些,但是地势低洼,这里的夏秋两季雨水较多,经常性的积水,土壤盐碱化严重,农作物的收成很不好,主人家一直想把这地卖掉,但是没人看好,即使出到二两银子一亩也没有人买。

  其实在第二年的时候,莫南槿就想买来做鱼塘,但是那时候手里的银钱实在短缺,即使买了地也雇不起人挖鱼塘。一直到前年秋天,莫南槿采用十两银子的价格买了近五亩的土地,主人家终于脱手,很快就结了地契。

  趁农闲的时候雇人挖了鱼塘,买了鱼苗。挖了近三亩的水塘,挖出来的土填平了周围的低洼地带,莫南槿又移植了桑树过来。这个桑基鱼塘是以前书中看来的,觉得还不错,就照搬过来了。鱼苗买了很多,鲢鱼,青鱼,草鱼,鲫鱼,鲤鱼都有。

  两年多过去了,当时移植过来的桑树已经长起来了,水塘边的芦苇地里不时的有野鸭和水鸟徘徊的身影。

  水塘边上有一座小院子。占地不大,青砖墙黄色稻草的屋顶,房子周围的竹篱笆边种了野花,有的已经开花了,黄色,粉色,白色的,野花颜色大多都很淡,但也看得出女主人是用了心思的,石头铺就的小路从房门口一直延伸到水塘边。

  大小毛头已经撒欢的跑到芦苇丛里了。

  老李叔摇着小船在塘里撒鱼食,老远就看见莫南槿他们过来,撒完鱼食就迎上来了。

  “东家,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老李叔四十多岁的年纪,是和赵叔一年逃荒过的,那一年,很多地方都遭了灾,难民很多,朝廷的赈济灾银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很多难民都逃离了家乡,南山镇那年的收成还好,涌进了很多难民,后来朝廷又颁下了很多灾民优抚返乡的政令,不少难民就都陆续返回去了,毕竟乡土难离,再加上在异乡也没有田地,亲人。留下来的也有,但不多,赵叔家是一家,老李叔家又是一家,赵叔不能走,是因为已经能够卖身为奴,没有了人生自由,自然不能四处走动,更不用说是返乡了。

  老李叔则是另外一个原因。老李叔身边只有一个女儿,逃难的时候自然是带着的,他们逃到南山镇的时候正好被一户人家收留,这个人叫田大壮,虽然同姓,但是和田方家是扯不上半点干系的,家里孤身一人,日子也过得颇为贫苦,没有田地,平日里靠打些短工过活,养活自己倒也绰绰有余。因为一时好心救了李叔父女两个,后来这两父女感念其恩德,加上田大壮男未婚娶,李素素也就是李叔的女儿也是云英未嫁,就结了这一段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