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必如此客气,在下实属晚辈,先生唤我子钰便是。”
颜子钰是出于医者之心才提出要为他去除病根的,却对他和慕北鸿之间的关系没有半点兴趣,也不愿意掺和。确定了他来万花谷之后,颜子钰便直接转而谈起正事来:
“陛下可曾听说过,我在扬州的那间万花医馆?”
慕北鸿见颜子钰竟然破天荒地没称呼他慕先生,而是叫了声陛下,心中一凛,不由得微微正襟危坐:
“自然听说过,万花医馆扶危救困,救助老弱伤病无数,这一年多来于扬州甚至江南一带,名声都极盛。”
颜子钰自动忽略了慕北鸿半句有意无意的吹捧,而是反问道:
“救助无数,那你可知道,具体是多少吗?”
慕北鸿不知何意,问道:“还请医仙明示。”
“万花医馆救助病人的原则,源自于我万花谷一个外号叫作‘活人不医’的大师兄,最初是因为万花名声太大,为了不与普通医者争利才不得不有此规矩。”
“而我定的规矩大同小异,只接真正病难、病危,或者实在无钱求医之人,一来不扰扬州其他大夫的生意,二来则很好的避免了医馆的门槛每天都被踏破,把时间和机会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如此一来——”
颜子钰伸出手指,在茶盏中蘸了点茶水,而后在石桌的中央用水迹划出一个圆形,而后又于圆心画出两条半径,将一个圆分成了一个极大的部分和极小的部分:
“如此一来,医馆接的病人当中,只有不到一成是患有慢性顽疾的,即便一时不医也不会危及性命。而剩下的九成多,都是若得不到医治,少则几天多则月余,几乎必将病逝的。”
慕北鸿肃然起敬,然而还没等他再吹捧一句,颜子钰已经自顾自地又在圆中画了几道,将那九成的部分再一次分成了几块:
“至于这九成的人里,年五十五以上无法劳作者,二成;五十五以下,十五以上的青壮中年男丁,二成,女丁,三成;十五岁以下,三成。”
慕北鸿一听便神色渐渐凝重起来,他知道颜子钰必然意有所指。
“妇女多一成,是因为有许多生产时遇到危险的。十五岁以下的幼童甚至婴儿,则是因为各种体力弱熬不住风寒之类。”
颜子钰最后伸出手指点了点这几块:
“这一整年中,万花医馆一共救下来的人,是六千三百余人。而万花医馆自设立一年过去之后,扬州城内今年的因病而亡的人数……不到去年的一半。”
慕北鸿的瞳孔骤然收缩。
——光扬州一个医馆一年就能救助六千多人,如果一个城市有十余个呢?
——如果每个城市都有数个这样的医馆呢?
几万人,甚至几十万,都是有可能的。
这还只是一年。
慕北鸿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所谓济世安民千古仁君的名声,反而,若非有颜子钰这种特意留意数据的,这种变化一般民众实际上是察觉不到的。
名声终究是虚的,他慕北鸿现在不过二十多岁,并没有到追求且沉迷于吹捧的年纪。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中,有八成都是可以劳作,或者将要成为劳动力的人口。
人口有多重要,慕北鸿自然心知肚明,人口关系着赋税,关系着农耕、粮食……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他大梁朝的江山社稷的基本。
颜子钰十分清楚他现在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却是毫不犹豫地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知道为什么这一个医馆的作用就如此之大么?”
这语气竟然隐隐有些严厉的意思在里面,慕北鸿一听,心中忽然有种不妙的预感。
“——因为你大梁朝原有的医药机构实在做得太差了。”
“扬州城里八家医馆,无一例外都是私家所开,其中所售的药材,自然是按着市场价格,当做生意来做的。而万花医馆所救之人,有太多太多是因为……在别处开了方子却买不起药材的,不得已之下才去万花医馆的。”
慕北鸿大皱眉头:“我朝明明在各州各县皆设有惠民药局,便是为了给予他们医药之助……”
何黎冷不丁地插了一句:
“原来陛下还记得大梁朝有这么个衙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