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封后的时候已是三十五岁了,按常理是不可能再生下儿子了,朝中内外暗暗猜测陛下百年之后晋王是否会继承帝位,有些心急的门阀已经暗中向晋王递出了橄榄枝。
哪成想林氏成为皇后的第二年就老树开花生了皇子,老来得子的梁帝非常开心,将孩子赐名景湛,乳名宴宴,取海清河晏之意,封为荣王。
陛下显然对太子寄予了厚望,哪成想太子自小体弱多病,所以陛下一直到太子八岁,身体好转之后才将其封为太子。
太子五岁,由国子监祭酒陈斯斓开蒙读书,现在十二岁,陛下召集东宫三师,打算为太子讲习王道,特特从宗亲和勋贵之家挑选了几名公子来为太子伴读。
正月十六这些孩子去东宫和太子先熟悉熟悉,三天之后正式开课。
太子看着跪在地上请安的两个伴读,温声说:“免礼了,二位都是父王为孤挑选的益友,以后大家还是要互相学习多多交流才是。”
这番话说完,底下跪着的两个人边起身边说,“谢太子,太子言重了。”
说完二人抬起头,许霁川和赵景湛同时惊讶道:“是你?”
许霁川:“……”原来昨天抢灯的二百五竟然是……竟然是……太子殿下?
赵景湛:“……”昨天那个牙尖嘴利得理不饶人的家伙竟然成了他的伴读。
小书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许霁川心念几转,赶忙跪下道:“臣昨天不知是殿下,还望殿下恕罪。”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太子殿下也大度地亲自扶起他,说:“平身吧,霁川,你当时也不知道是孤,不知者不罪。”
这件事情两人仿佛就此揭过去了,太子心里在想什么,许霁川不清楚,但是,从刚才的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离开东宫的决心!
事实也证明太子爷也和许霁川一样,表面上大度表示不在意这件事情,但是实际却并没有和他说的那么心无芥蒂。
因为太子明显对陆昇那个小书呆更加重视,说得上同进同出也不为过,有什么事情第一个想到的也是陆昇。
不过既然许霁川已经下定了要离开东宫的决心,他也就不在意了,最好是太子亲自跑去和陛下说,不想要他做伴读了,直接把他遣送回家去,那才好呢!
在东宫待了一星期,许霁川就发现想离开东宫的不止他一个人。
那天他和陆昇两人先到了,后来还来了一个男孩子也给太子伴读,这人许霁川以前见过几次,是门阀李家的三房嫡孙李岱敖。
许霁川纳闷,皇帝诏他为伴读是因为那个疯道士的那番话。陆昇更不用说,他是当朝大司马陆台先的孙儿,是江都城里有名的神童,但是为什么要诏李岱敖做伴读?
如果说和小书呆和太子是新仇的话,那和李岱敖就是旧怨了。说怨的话有些言过其实了,许霁川只是看不上他。
以前他还没进东宫的时候,李岱敖狐假虎威和周家的小公子周恒一起经常欺负其他一些小门阀家里的人,其中有一个和许霁川玩的好,那人有次在街上玩蹴鞠,结果直接就被李岱敖把球抢走了,还揍了一顿之后让他钻裤裆。除了道听途说,许霁川还亲自撞见过几次。
因此许霁川十分看不上他,李岱敖和许霁川碰过几次面,自然知道许霁川看不上他,因此也就不去招惹他。许家虽然只是候门,但是许上柱国可是将门出身,手握兵权,现在江北的那些个将领多是他以前的亲兵,陛下都要敬他三分。
伴读们到东宫之后熟悉了三天就开始上课了,上的课无非就是四书五经,圣贤书中的治国道理。
陛下下诏请了当朝大儒阮毓为太子太傅,当朝大司马陆台先为太子太师、中书监姜伯恩为太子太保组成东宫三师为太子授课。
除了阮毓之外其他二人皆为朝中肱骨,所以也就是挂个名,真正的授课还是阮毓加上东宫三少(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子少师)来完成。
陛下为自己的蚌珠儿选的都是全国学识顶尖的人来做老师,尤其是太傅阮毓,他讲的尚书就连凳子上长了刺坐不住的许霁川都听得入迷。
不过大梁国的太子对这些圣贤书中的治国之道仿佛没有什么兴趣。每次写作业都是胡乱交差,要背的诗文也是应付了事。
上了十天课之后,太傅阮毓在太子的桌子上发现了一本《七侠五义》之后,他对太子这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大为光火,发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