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知还沿着小路慢慢走向最近的小镇,想找间客栈过夜,却发现这里也已经是一片焦土。
他愣了愣,方才意识到,小镇依附山庄而生,怕是没逃过被连根拔起的祸事。
来不及回返早上出发的邻镇了,他只好找到来时路旁一座破落的土地庙安身。
庙中居然早有他人。
一个小叫花子倚在神座下,啃着不知哪里弄来的饼,在看到他后明显抖了一下,神情警惕,把自己缩得更小了些。
他走到另一端,收拾了一下背篓,拿出干粮充饥,同时暗中观察着那小叫花。
有趣,他想着,他们二人现在摆出的休息姿态何其神似。
“小子,有没有兴趣离开这里?”他问道,“找个有食物充饥有屋顶遮蔽风雨的地方成长?不是黑院。”
二月末,丽妃诞下龙子,皇帝大悦,连称“天赐吾儿”。
六月,皇长子百日庆典,有大臣上书,言去岁帝王息兵戈之乱,平游侠之患,如今四海升平,八方来朝,天赐贵子,正是说明了皇帝文成武德,和当封禅泰山,昭告天下,沟通上苍,以告太平。皇帝意动,群臣皆叩首相和此言,唯晋王及数人慢了几步,尴尬一番后也跪地相请。帝心大悦,定十月为期而行。
“世人皆以您为皇储,不料……这难道是天意吗。”晋王的幕僚叹惋不已。
“皇兄让我承担重任,我自然愿为皇兄分忧;不然,我倒是更想要纵情山水,享红袖添香之乐呢。”
“殿下要真是这么想的,那当初又何必三顾寻我而来呢?”
谢羽生笑而不语,只是投了眼神到墙壁悬挂的两张画卷上。
一边执剑而笑者,分明是悬赏榜中人;另一边泰山巍峨,日出东海,霞光似万千剑芒,无情地穿透薄雾浮云。
他的眼神在前者上眷恋低回,最终停在后者那一轮新日之上。
第二十五章
十月。
封禅的车队连绵数百里,浩浩荡荡地驶向泰山。
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外邦使节、扈从仆役,云集于山下。祭祀的台子以五色土石堆砌,五谷植于其上,五行划分属区,饰以周天二十八宿围绕紫薇的星图,场面十分隆重又浩大。
就连未满周岁的皇长子也被宫中仆役抱着递给了文武官员之首的丞相与太尉,诚惶诚恐地拥了请上台去,共享天诏祥瑞的荣光。
这本该是一件极大的盛事。
顾知还万万没有想到,皇帝是怎么会突然跑出他那戒备森严的皇宫,来到泰山封禅的。
更令他惊讶的是,少数激进派的武林人,竟然策划趁此时机行刺。
以他们那错漏百出的谋划,能成事就有鬼了。
偏偏,他们还真的混进扈从之中,距离成功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
怎么会呢?皇帝难道不知道不少江湖人恨他入骨,还游荡在各地寻找报复之机吗?他是对自己的守卫如此有自信么?
那就太……天真了吧。
他这般想着,冷静地组装着手中弓弩。这把弩箭弓身长四尺有余,需要用脚踏弓干,肩膀拉拽,运起内力方可上满弦。青铜精钢做的零件配上上等的乌木皮筋缠绕的弓身,是野外伏击暗杀时最可怕的凶器。
洪承山庄因为这种武器而被剿灭,倒也算不上太冤枉。
他在这些日子里伪装成小仆从于边缘冷眼旁观,那些刺客们被有意无意地安置在准备祭品的队伍中,这倒是个好位置。
他幻想了一下几名江湖人抬着作为牺牲的公牛上了祭台,弯身起身的一瞬间便从牛腹中取了长剑巨斧,挥向正虔诚拜祭苍天的皇帝的情形,不由微笑。
这个景象怎么这么眼熟?是了,公子喜欢让他读的《刺客列传》中,专诸便是这般捧了煎煮得喷香诱人的大鱼上前去,自烂熟的鱼肉中抓起鱼肠剑,一把刺向……
他悚然而惊,停下了联想。
再次观察起来。
如果,这些智计堪忧、暗杀毫不专业、武艺却足够高强的江湖人能顺利混到此处,并非天运庇佑,而是有人故意而为呢?那么,是谁竟手眼通天到这种地步?
他看向那些队列严谨的卫兵,再念及隐在暗处默默守候的影卫们。
心中有了一个可怕的猜想。
北方的十月本已是万物萧索的晚秋,泰山也到了枯水期,不少小溪流都已干涸。然而松柏长青,落叶的枫槭银杏则有着斑斓色彩,整座山艳丽无匹,又自有巍峨坚毅态度,甚为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