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景生_作者:多云(417)

2017-07-09 多云 灵魂转换

  座上的好几位南楚文人向明霄点头致意,大夏名士也都听说过慕枫社的佚名,景生心中一动,侧眸凝注着明霄:——慕枫社由南楚寒门名士组成,他们因出身庶族,从无任职高官的权利,也就没有参政议政的机会,因怀才不遇而聚集为社,武王曾一度打算铲除慕枫社,还是明霄力劝才阻止了武王的决定。

  “夏先生出身名门望族,却能为庶族文人出面辩言,并因此叛出家族,当真可敬可叹。”明霄再次开口,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感佩。

  在座众人大多知道这一隐qíng,此时听这位貌若仙子的萧公子出言赞叹,也都不禁点头称道。夏林万没想到萧公子一介少年文士,竟对自己大逆不道的行为直言赞美,看萧公子的仪态风姿,定也是氏族豪门出身,原来却是反叛氏族的同道中人,夏林不禁对明霄更加仰慕。

  “三月二十五日是大夏的殿试之日,我一直对大夏的科举制度心存向往,便于此时来到东安拜会各位chūn闱贡士,他们都是准备参加殿试之人。”夏林本就是个舒慡之人,此时对明霄已全不避讳,直言相告他此行的目的,景生听到此处,已完全明了明霄的用意,心里立时便像打翻了五味瓶,赞叹感激怜惜妒嫉,不一而足,充塞着他的胸臆。

  此时仆役正端酒入内,他将一个乌陶酒坛摆在厅中的长案上,明霄抬手抱起酒坛拍开封泥,举坛斟满案上的雪瓷杯,他端起一杯酒,环视厅中略谦让了一下便仰头一饮而尽,一线清澈火热的酒液沿着他的唇角蜿蜒向下……向下……滑过他细腻的颈项……没入神秘的领口……,景生不安地挪动了一下身体,非常想抬手阻挡,一忍再忍后,还是拼力压抑住跃身而起的冲动。

  烈酒入吼,明霄脸上的酡红更加浓丽,大而明亮的杏子眼简直清润得像要滴出水来。他斜睨了一眼身侧的景生,遂轻声问道:“这科举制我倒也听人说起过,大夏也不过才实行了三十年,真就那么传奇?这位小兄弟,可否为我们解说一下呢?”

  ——呃!知道景生底细的愁眉苦脸,书研唐怡听了明霄的问话全都大窘,小……小兄弟?亏得明霄叫得出口哟。

  景生听了这话也是一惊,倏地咧嘴笑了,想了想便坦然开言道:“三十年前,大夏大蜀和南楚都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员,由各地氏族豪门担任选拔之人,选拔的标准也以家世为主,于是便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门阀制度,故邪党得肆,枉滥纵横,文人士子们首先要通过地方官员及当地豪门的举荐才能参加考试,而考试也不是鉴别其才gān而只是决定其官职高低,这种弊端丛生的举荐制度必然要被淘汰,因此,在夏惠帝末年便开始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而在大蜀和南楚依然沿袭九品中正举荐制。”

  景生的声音纯澈明朗,言简意赅又切中要害,立刻便吸引了在场文士的注意力,厅中响起嗡嗡嗡的议论惊叹声。景生心中也颇感慨,正像孙中山先生曾赞叹的那样,——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而其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在当今中国的官员选拔考核等等制度上都可以看出科举的影子。

  夏林本来对这个贸然闯入又大咧咧地坐于萧公子身侧的少年颇不以为然,此时听到他对举荐制和科举制简明扼要的分析介绍顿觉心中一亮,便趋身向前沉声问道:“那依这位公子之言,这科举制当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了?”

  景生并未起身,依然端坐椅中,臂膀却有意无意地挨着明霄,随即便朗声说道:“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任何事qíng都是相对而言,相对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更加先进完善,其一:它由各级考试选拔官员,机会均等,比较公平;其二,它打破了氏族豪门权霸地方的恶状,打破了门阀制度,庶族甚至是农家子弟一旦考中,就能为官,改变家庭状况;其三,由于氏族庶族相继融合,促进了士绅集团的形成,也就促进了社会稳定;其四,这种考试制度广纳人才,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相学之风气,如此便加qiáng了社会道德修养。”

  景生说至此顿了一瞬,才发现屋中已一片肃静,夏楚文士都以万分惊异的眼神注视着他,景生刚要开口,忽觉臂膀被人触动,侧眸望去,竟发现明霄手持酒盅向他敬酒,景生接过酒盅,低头饮下浓醇烈酒,心内微漾,接酒时与明霄错手之际,明霄的手指似有意若无意地勾挑着他的掌心,那感觉,当真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