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考八牙西”又叽里咕噜的说了一番话,通译翻译道:“军中如今流传着某位大名(按,日本官职名,相当于领主)的一封家信:‘人人皆云:甘愿为僧,只要留得xing命。我亦盼望有生之年重踏故国芳土,能饮故乡一勺水也好。’太阁大人已是六十三岁的高龄,正如风中之烛,倘有不幸,在朝鲜作战的将士们必然气势不振,败阵之余,俺等便连回到家乡的指望也没有了。”
听了这番话,军中众人不免聚首商议了一下,便有幕僚建议道:“狐死首丘,故土难弃,想来华夷都是一般,大人何不效仿丘迟劝陈伯之故事?”这是南北朝时的典故,梁临川王记室丘迟以个人名义作书给叛投北魏的旧友陈伯之,以“暮chūn三月,江南糙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句打动其人故国之qíng,弃战归降。那太阁平秀成是日本人氏,当然不可能归于天朝,这个比喻微有不类,但从其老衰yù归之qíng着笔,劝其休战归去,倒也似乎值得一试。
写这种书信当然是文臣之所长,所以在高子则要通译转告小西清太:“以我军兵力,何难一举歼灭你等?姑念上天有好生之德,暂为退舍,开你生路。”的时候,林凤致和赵大昕等人也彼此斟酌了一番,便由林凤致口授,与赵大昕以共同名义修书一封,让小西清太转jiāo平秀成。日本武士领了书信,喏喏连声,伏地再拜而退出。跟着武将们也散去各理本职事务。
林凤致又与文官们议事一回,殷螭却很难得的没有一直陪在他身边,早早跟着袁百胜走了。等到林凤致到晚回营的时候,更加难得的看见他居然在灯下执笔写字。林凤致被他一贯的胡闹吓唬成惊弓之鸟,头一个念头就是这家伙难道当真想画两人的chūn宫?结果赶忙过去抢了纸笺一看,却是今日自己同赵大昕商量着,口授幕僚书写的那封劝日本太阁平秀成书。林凤致气不打一处来,问道:“你默写这个做什么?”殷螭随手揉了,便叫委屈:“咱们老是吵架,你几日不肯跟我说好听的了?我默写你的妙文消遣消遣都不行么!”
林凤致才不会信他满口胡扯,假装可怜,又展开那团纸笺将他重点默写的几段话默读一遍,皱眉思索,蓦地面色忡变。殷螭笑着过来抱住他,道:“别多想了,我也不会让你打哑谜,晚上我们出去溜达溜达,带你去个好所在!”
所谓溜达,也就是一同到城北牡丹峰,这本是倭军在平壤城外的一处驻守重地,被袁百胜攻陷后,峰上一直在收拾所俘获的军资,兀自乱嚷嚷地。殷螭带着林凤致走上峰顶一处亭阁之间,笑道:“本朝有位才子写了一部《牡丹亭》传奇,香艳旖旎;而这亭子修在牡丹峰上,便唤做牡丹亭——是不是咱们来携手同游的好地方?”
六月天时炎热,山峰顶上却是凉风习习,两人都只穿了单衫,黑夜中耳鬓厮磨,倒也真有谈qíng说爱的旖旎光景。殷螭一时倒不急于煞风景,正想先搂抱亲热一番,林凤致却偏偏不解风qíng,直接推开问道:“要我看什么?你说罢。”殷螭不满道:“这亭子里多合适,野战一回也是qíng趣,便不能做完了再说!”林凤致鄙夷道:“真是一肚皮龌龊勾当——你带了千里眼来登高,必定是有东西要让我看,大家都不是闲人,何必白消耗辰光。”
殷螭只好一面抱怨他没qíng分,一面解下腰间挂着的千里眼递过去,这物事是近年来从西洋传入,工部侍郎徐照又加以改进,更是合用。殷螭颇有几分顽童习气,发现这玩意儿居然能够将远处的qíng形尽收眼底,登时爱不释手,没事就爬到高处拿它张望四方,还得意洋洋同林凤致说过诸如“以后回京城爬上钟鼓楼,天天窥探人家起居——尤其专门捉你在家捣什么鬼。”之类的呆话,林凤致虽然不曾用过此物,关于其用途两耳里也灌得多了,所以拿了镜身,不多时便在殷螭指点下学会了使用方法,慢慢四顾俯视。
这牡丹峰算是左近较为高耸的一处所在,从透镜中望下去,平壤城便似展开躺在脚下,城外驻营也历历可见,因为是夜晚,只看见灯矩与烽火一片通明。殷螭又指点他从北向东看,道:“那是顺安,那是平城……对,再转一点,那是江东城……大同江的上游南江从下面横过去,再往东就是虎飞岭了,可惜夜间看不见——白天也只能看见山头,千里眼也望不清的,到底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