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他年_作者:竹下寺中一老翁(103)

  “无妨,”轩辕晦自己倒不如何在意,径自取了赵诩的茶盏,将其中茶水一饮而尽,“先前和窦立几个一同在校场比试,刀剑无眼,这次只是碰巧伤了脸面,守宁已用了大内秘药,应是不会留疤,无须担心。”

  赵诩将话本往旁边一掷,“王爷!如今正是成大事的紧要关头,你是万金之躯,若是有了什么差池,这个结果我担待不起,你自己也担待不起!”

  轩辕晦愣了愣,“怎么今日这么大火气,有人冒犯你了?”

  赵诩深吸一口气,勉qiáng笑道:“许是近来天gān气躁,加上关心则乱,还请王爷莫怪。”

  轩辕晦神色更是奇怪,“还对我这么客气……你到底怎么了?”

  “无事,”赵诩按按眉心,“前日起便有些头风,午后又睡了两个时辰,怕是睡多了,现在有些晕眩。”

  轩辕晦心知他所说不尽不实,却也不再多问,拉着他说些整治贪墨污吏的闲话。

  赵诩陪着他说话,心却缓缓沉了下去——若是以往,轩辕晦定会以当年盟约为由,满面委屈地刨根问底。

  如今二人终是彼此有了秘密,也便有了保留。

  而这些不能让彼此知晓的,有日将让他们愈行愈远。

  作者有话要说:  一对苦bī同窗

  第72章

  肃州这厢按兵不动,朝廷却已磨刀霍霍,邓翻云、邓覆雨亲率三十万兵马向着义军所驻蔡州而去。

  天启朝已有两百年未在中原动过gān戈,一时间河南道子民人心惶惶,纷纷抛家弃舍,四散而逃。

  颍川亦在河南道,想起挂冠还乡的父亲,连同名为在乡为祖母守孝,实则被自己拖累归隐的诸位族兄弟,赵诩不由得忧心忡忡。

  “我已派白日社前去打听,”轩辕晦安抚道,“何况岳父大人深谋远虑,想来早已有所安排,你大可不必担忧。”

  赵诩苦笑,“虽说是这个理,然则父母身在险境,为人子女如何能放下心来?”

  “听闻邓翻云已和咱们那位‘张仁宝’打起来了。”轩辕晦引开话题。

  “哦?”赵诩挑眉,“这‘张仁宝’可是深得王爷真传?”

  轩辕晦笑笑,“这次倒真是个顶好的机会,须知邓氏以军功起家,文治不谈,武功倒还真的不错,咱们终有日要和他们对上,此次作壁上观,却是个难得的知彼的机会。”

  “那便恭祝王爷百战不殆了?”赵诩举起茶盏,微微一笑。

  蔡州那边的战报时不时传来,今日是邓翻云从侧翼攻去,明日便是张仁宝在一窄小峡谷设伏,后日是邓覆雨挂了免战牌,大后日又是张仁宝派人去烧了邓氏的粮糙。

  轩辕晦书斋里的烛火常亮着整夜,又见了他案上那张布满记号的河南道舆图,再说蔡州战事他只是做壁上观,怕也只能骗骗无知稚子了。

  赵诩所思量的却是另一件事,早在前朝,河东士族便有五姓七望之说,后来历经数次战乱,又有世祖时的两王之乱、仁宗时的士庶合流,颍川钟氏、琅琊王氏连同博陵苏氏早已土崩瓦解,又有吴中周氏无嗣除爵,到了如今,士族望姓唯有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颍川赵氏、闻喜裴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襄阳柳氏。

  上次赵诩给六姓都投了帖子,现下也纷纷有了回音。

  柳俜一早投了邓党,早就身列台阁,位高权重,故而赵诩根本未给柳氏送帖子。

  博陵、清河崔氏虽郡望不同,但同为崔姓,向来同气连枝,对赵诩的明示暗示纷纷表示,尽管心向往之,但无奈山高水远,崔氏子弟来投肃州怕是不易,只好先各自献上千金,待他日肃王进入中原,再入肃王帐下效力。

  闻喜裴氏自世祖时与赵氏关系便是极近,便连同王氏、郑氏,一起挑选了些家中懂得些兵法谋略的子弟送来肃州,算算日子,再过半月也就该到了。

  死脑筋的卢氏并未回信,可也念在士族间几百年香火qíng的份上不曾告发。

  倒是颍川赵氏自己,赵语是正经的怀了龙嗣的贵妃,赵若凫是正经的国丈,尽管皇帝目前形势不好,可到底还坐在龙椅上,要舍了名正言顺的皇帝去投被废了王位的肃王,所需胆气,绝非常人能有,因而观望者众,来投者稀。

  可无论如何,肃王阵营里,赵诩都将是士族之首,他所得的官位直接决定了世家的人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