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吃了几巡,便也散了。小王爷与小侯爷又同路回去,便双双骑着马在街上走。因是夜深,街上只有他们,及几个贴身跟着道奴才,二人便颇随意地说起话来。那小王爷又趣小侯爷道:「你当真喜爱傅天略?」小侯爷笑道:「你这话问得!难道你不是当真喜爱傅天làng?」小王爷便道:「我自然是一心一意的,只是他是怎么样的,我倒是说不上来。」小侯爷便道:「怎么就说不上来了?」那小碗便说:「他对我总是淡淡的,我也说不出来,像隔着一层雾。」小侯爷便笑道:「他这个人不是向来如此?」小王爷却说:「以往我们是朋友,他如此我也有些嫌他疏远,如今是这样的亲密,都还那样,岂不无趣?倒像我要求他什么一样。」小侯爷却道:「这qíng事常是要求的,不然何来「求偶」一说?」小王爷却道:「你这话无理,说得像我未尝qíng事一般,我怎么不知道要这样一直求着?」小侯爷便道:「你的确未求过,都是旁人求你,所以你不知道。」小王爷一听,却也颇觉有理,只又更为傅天làng神迷,又想他固然清高自持,与旁人都不一样。
傅天làng心里却并非不愿意亲近小王爷,只是自持身份,唯恐落了下乘,因此脸上总是淡淡的,但心里之qíng却浓似冬蜜,只是没法宣之于口,每日或凭栏,或修竹,或观景,或写字,每每心里都只是在等他。
第四回 凤归花厉乱,日度影参差
且说这日傅天làng晨起梳洗,又换了衣裳。旁人都知道,平时傅天làng若不出门或见客,都只十分随意打扮,穿家常衣服。如今和小王爷好了,竟日日起chuáng都梳头,洗脸时,又想起来傅天略往日送的香膏,命人取时,见竟已存了两匣子不曾动用过,如今洗了脸,又更衣,吃过了饭,又见午后初晴,便又至院子倚竹抚琴。
午后,傅天略也来了,见傅天làng披着羽纱,长指抚琴,颇有玉山之风。那傅天略便笑了笑,正要和他说话呢,又有一侍童来了,竟也没叩门,径自就进来,打了个万福。傅天略看他脸生,却瞧他举止打扮,料定他必然是王府的人。果然,他开口便说:“小王爷问公子的安呢!”傅天略一听“公子”二字,便要生气,只道:“看来在小王爷面前是当惯了差的,叫了人,脱口便叫,难道你在那宁小猴儿、曹县男面前也这么叫来着?”傅天làng原来不曾在意,如今听了傅天略所言,方明白过来,不觉有些羞愤。
傅天略所言却是不错,那人叫宏宝,原是小王爷跟前当差的,也常为他与外宠报信走动,又只把傅天làng当作一般男宠看待,便脱口称“公子”。那宏宝忙赔笑道:“傅二爷忒多心了,傅老爷是什么身份?我只当他年轻又有才华,便说他是个佳公子,并无什么意思,爷们若不喜欢,就是小人该死,小人以后不叫了便是。”傅天略明知他是犟嘴,但又碍于他是王府的人,也不能怎样,便只冷哼一声,不再说话。那傅天làng心里难过,却也不好说,让人将琴拿开,又道:“我这二弟最是个多心的,肚肠却很直,有一句说一句,你别放心里。”宏宝却笑道:“傅二爷教训得极是。傅老爷却是咱们爷心里眼里第一人,因他近日跟老王爷当差,为的是太后太妃回京的事,实在抽不开身来,便让小人来传信。”说着,宏宝又取了一封信来。傅天略虽然失望,但仍笑着接过了,又令赏钱。宏宝辞了,请他吃茶,他说府里还要忙便去了。
傅天略到底不放心,又令金山跟着那宏宝,只道:“看他可有递信给其他‘公子’‘女子’的。”金山领命便去。
傅天làng却没这个心思,接了那小王爷的信,回房间里打开便看了,是一首《玉簪令》。 原来皇后yù新谱此曲,已有了上阙,让几个皇亲将下阕填了,择优录取,题为咏竹,小王爷心念傅天làng,便想着傅天làng院子里的竹来写了一阙,都未呈回就先寄给了傅天làng。见洒金纸上写:“纱屉曳影,推看薇薇,玉树临风,斑痕未褪,忆潇湘妃子多少血泪,无处惹伤悲。”
傅天làng只道:“依我愚见,起句未免悲凉,血泪、伤悲之语不吉,且这词还须有些靡靡,才好在宫中演唱,到底还是改成了‘纱递醉影,推看蔚蔚,秀木林风,玉痕未褪,笑潇湘妃子多少泪垂,不够酒一杯’。”
小王爷收了回信,颇为叹息。荆钗笑问他:“难道是为了不如他,所以叹息?”小王爷却说:“我文采固然不如他,只是我们这两首词风格不同,只是因为心上人之故。他只道我快意潇洒,便写了‘醉影酒杯’之句。却不知道我写湘妃血泪,是惦念他命薄多愁,劝他少伤悲。并不为皇后的差事。”荆钗却道:“既然这也是他的心,你便顺他得意吧。”小王爷笑道:“那是自然。难为他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