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倾城:王爷要休妃_作者:墨舞碧歌(557)

  郎将军相助睿王一事也多为后人道。

  实际上,此事看似古怪,实则不然。

  郎家与睿王闹翻并非虚假,但与睿王决裂的是郎相,郎将军实则暗中一直支持睿王。到最后一刻,这位将军成为睿王最qiáng的后盾。

  据史学家研究,睿王虽深宠侧妃翘楚,但与郎家决裂之始,已于一深夜遣家仆老铁派人送信至边关。

  后来,年月久远,信的内容已不考究,只能从郎将军的手记窥得一二。

  史学家普遍认为,睿王打动郎将军的原因有二。

  一,睿王的亲笔信在决裂之初已送到郎将军手上。睿王是有诚意的,且这诚意落在郎将军身上,这让郎将军感到欣慰,认为睿王比贤王更懂得,真正掌握郎家命脉的是谁——兵权在郎将军手中,而非郎相。

  当然,并非说郎将军忌讳自己的父亲,但上官惊鸿对战将的看重,让他认为,上官惊鸿对战争的把握比贤王深厚许多,且上官惊鸿本身便有实战经验,这样的皇子更可能取得天下,护住江山。

  郎家需要传世,这是郎相选择贤王的原因,郎相认为上官惊鸿不爱郎霖铃,日后必定怠慢郎家,但这位老相爷在紧要关头里却倒置了本末,郎家要传世,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在争斗中脱颖而出又肯提拔郎家的君主。

  对郎家再好的人,没有战和守的能力,也是枉然。

  二,信中睿王言明自己所爱是谁,但必不负郎家。

  这不欺瞒不卑亢,阐明相互倚侍利害gān系,反比任何奢华承诺来得实诚。

  后太子整顿兵马率先回到朝歌,并用兵符调出边关剩余九万兵马,将朝歌约三万禁军入编,秦将军亦将自己十万兵马调出。二十三万大军封锁朝歌并皇城,太子请出金銮殿上诏书,诏告天下,言皇帝被睿王所擒,以清君侧为由讨伐睿王。

  另一边,军力稍在秦将军之上的郎将军,十五万大军拥皇帝和睿王于朝歌毗邻都城邺。

  而让这场夺嫡之战更添上一抹色彩的是——另外两名亲王的加入。

  其一是贤王,郎相拥贤王于南,南燕翔国世子燕紫熙请兵十二万为贤王押阵,以太子诏书乃假伪,皇帝为睿王所囚等为由,辅助长子一登大统。

  最让人意外的是,割据于西北靠近边境的夏王。

  太子回到朝歌之后,曾派人抄了夏府,却发现王府中昏迷的夏王是假夏王。

  一招金蝉脱壳,瞒过所有人,上官惊骢不知什么时候竟已带着夏总管和银屏离开了朝歌,并以半边兵符调出边关十万兵士。

  至此,边关防守澄空。

  贤王和夏王一直很安静,割据一方,而在入秋的一个多月内,上官惊灏和上官惊鸿却进行了十多场战争。

  二人用兵皆极为小心谨慎,是以死伤不多,互有胜败。

  当然,上官惊灏以人势之优,胜多。

  实际上,仅以战略位置而言,朝歌亦是大利。

  它位于东陵最东,前靠邺城,后临山脉。东晓郡为界,将邺城和朝歌分开。东晓既为朝歌外邑——保护朝歌和皇城最重要的关卡,城墙坚厚连绵,多个城门,城门坚固难摧,可攻可守。

  上官惊鸿数次发动攻城,亦无法拿下此郡,更莫说进入皇城。

  第417章

  当然,朝歌地理亦有它的弊处。

  它前部既有敌驻守,背腹又是辽阔连绵的山脉,在拿下邺城之前,一旦粮糙将尽,上官惊灏军队外出买粮极难。

  往背后走,需攀绕重重山脉方可有路径折返东陵南北方城郡,军需大,又是至关重要之事,必须派出重军达数万,然而,这一来路途极远,疲军不说,更说不准上官惊鸿会否亦远行军,设伏于山峰出口之处。即便上官惊灏派探子探测山地出口处无敌军影踪,亦不会轻易派兵出去,慎防中计。

  而若想从前方邺城出,除非彻底灭掉上官惊鸿军队。

  两路皆不通。

  然而,这弊端至于上官惊灏却似乎无碍——据郎将军当日从边关撤走的兵士报,曾见几乎同时撤走的秦军士兵驾了无数粮车离开。秦将军接太子报,似早便做好准备,除朝廷配备的军粮外,暗中向边关各城郡的粮商购足了粮食。

  上官惊灏粮糙充足,可维持一段时间,是以他似乎并不急于主动攻击,这看起来竟有让长途跋涉过来的兵士养jīng蓄锐之意,以期发动一次大规模歼灭之战,一举拿下邺城。这样,便可保兵力对付贤夏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