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北疆百姓和安北都护士兵都觉得军户税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安北都护府的士兵正是为了保卫北疆百姓的安全镇守此地,此地条件艰苦物华不丰,加上朝廷对安北的后勤补给时常不到位,安北都护府能在北疆驻扎稳定,军户税功不可没。
可是上官永平是谁?是三皇子,是监军啊,代表天子巡狩北疆啊,他既然说要免了北疆百姓的军户税,北疆百姓也就认为是朝廷的意思了。在上官永平的幕僚造势和游说之下,北疆百姓渐渐开始多了心思,是啊,凭什么在北疆开征军户税,安北的五万士兵每年都有朝廷供给和俸禄的,为什么还要北疆百姓另外出钱粮供养?这明摆是苛政啊,这明摆是安北都护谷大祖在搜略民资民膏,以万民之利来肥他自己的野心啊。
这样的想法在北疆百姓的心中一日一日累积和发酵,又加上三皇子的带来的下属大肆宣扬免税之后也不会给北疆百姓带来危害,那突厥来侵的时候,安北五万士兵定然也会奋力杀敌的,北疆百姓完全不用担心云云。
这个“仁政”的宣扬影响越来越大,渐渐的,北疆百姓开始对征收军户税不满了,认为这个是不合民qíng的,最后发展到许多百姓聚集在安北都护府前,要求免除军户税,北疆百姓和安北士兵因此发生了冲突,军民两方对峙,qíng况混乱而危急,好在谷大祖及时阻止了事件的进一步扩大,不然北疆必然会发生动乱,局势将变得不可收拾。
其实上官永平的想法很简单,他受了谷大祖等人的威吓,又对安北兵将收买不成,安北都护府甚至不把他这个监军放在眼内,他才将眼光转向了北疆的十五万百姓,寻思着必须从这十五万百姓身上着手,才能打开安北都护府的局面,不然他就白来一趟这里了。
最后他和幕僚将眼光落在了军户税这里,免了军户税,这是仁政,十五万北疆百姓必定会对他感激归顺的,至于北疆都护府五万士兵的供养问题,他都想好了,之前是蒋博文从中作梗,现在就凭他是三皇子作监军,兵部的粮糙辎重等也再不敢怠慢了,这实在是有利无害的决定,只除了冼茂信反对之外,其余的幕僚和随从都是极力赞成的。
于是三皇子就趁着谷大祖和郑闲带兵肃边的时候,在北疆百姓之中宣扬他的“仁政”,这才有了之后的事qíng。
第八十四章军户税事件
三皇子想要在北疆推行仁政,免了北疆百姓的军户税。这是他自以为是的仁政,一是为了赚民望,一是为了拢军权,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造成的后果却是严重的。因为他低估了军户税对安北都护府的重要xing,都护府的五万士兵,大部分是靠军户税养活的,如果免除,这影响有多大,他没有预测到。
在这几年,安北都护军时不时都会和突厥jiāo战,虽然是小范围的战争,可是辎重的损耗也非常厉害,更不用说为了这些jiāo战而进行的大大小小的演练,那军队的消耗是一笔极大的数目,就凭朝廷发给的军饷物资,根本就不足以支撑安北五万的生存和发展。
现在三皇子要在北疆推行免除军户税的“仁政”,那就等于断了安北士兵的衣食来源,断人衣食犹如杀人父母,这下安北的五万士兵都哗动了,对三皇子是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他大卸八块。
当北疆百姓在安北都护府们聚集的时候,这些热血bào躁的士兵终于按捺不住了,带着对三皇子的仇恨,和对百姓的怨怼,就在都护府门前对峙起来。妈的,老子辛辛苦苦镇守北疆就是为了你们,老子死了多少兄弟才换来北疆的安宁,你们还在这瞎嚷嚷,还在这闹事,真当老子是用纸糊的不成?!——这是大部分安北士兵的真实想法,本来一物换一物,他们辛苦镇守,百姓钱粮供养,本来都好好的,都是这个三皇子胡闹台!
谷大祖是杀了上官永平的心都有了,在阻止了冲突之后,在劝阻了北疆百姓之后,他也没有理会上官永平,而是和副都护郑闲召集了都护府的官员,商量如何平息此事,至于三皇子在北疆的所作所为,他会在报告书信中如实禀告长泰帝,如何处置,就由长泰帝来定夺了。至于士兵们对上官永平愤恨的目光,他就当看不到了。
“真不知道三殿下怎么会有如此天才的想法,军户税,那是能随便乱动的吗?简直是找死!还要拉上按北都护府一起找死!”郑闲说得咬牙切齿,被三皇子这么一搅,北疆百姓的心思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