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没有想到外祖从不出仕,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那么前世,究竟外祖有没有和祖父说过这样的话呢?溪山俞氏最后的结局会是怎么样?沈宁虽不知道,却也能猜到了。
“外祖,这……”沈余宏毕竟年轻,忍不住心中的慌乱。他最先说话了,却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在场的都是自己人,也不用怕诛九族。不出五年,天下必乱,到时候生灵涂炭天下大乱,人如猪狗,比诛九族又好到哪里去呢。”俞谨之接着说道,继续发表惊人之言。
他拿过舆图指一指北疆、西燕,再指了指京兆,示意众人考虑这几处地方,他对于众人的反应也不意外。
当初他自己想到这些话语时,也惊慌不已,可是随着岁长,这个念头是越发清晰了。
他熟知经史,大永如今的局面,和史书中描述的改朝换代天下大乱的局面相差无几,如今,也应该提醒众人这一点了。
“亲家的话说得在理,现今之时,就是要铺势,作好应对准备。若是天下太平,自然最好;若是天下有变,到时候再考虑是否诛九族、乱臣贼子的问题吧。”沈华善接过俞谨之的话说道。
铺势,是最重要的,将来才有应对之力。
其实沈家派了沈则思去安北,又放了沈余益和沈积和在西燕,已经是在为将来铺势了。这些话就算没有说破,沈家和俞氏也是有所体会。
“这话说得没有错。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想一想,但不是现在就要做这样的事qíng。要顺势顺时而变。现在在前面的,就是阻止皇上撤给事中。”俞谨之和沈华善一言一和,试图将书房内惊慌的氛围平息下来。
这话语是犀利了点没有错,但是他们也应该回过神来了,还有几年可以慢慢想,如今,还有不少正事要做的!
许是俞谨之和沈华善的语气太过自然太过不当一回事了,书房众人也很快就平息下来了。
虽然他们的心依旧跳得厉害,但脸上的表qíng不再惊慌了。当然,从书房退去之后,这些人心里有怎样的思考和领悟,这就不能一一细论了。
他们现今最应关注的,乃是接下来的国子监论道啊!
第一百九十二章国子监论道
待众人都退下之后,书房内只剩下俞谨之和沈华善两人了。
这个时候,俞谨之一改之前的轻松自然,十分严肃地对沈华善说道:“我刚才的话,得重视了!年轻人看不清将来,但我们这些做族长、长辈的,须得心里有想法了,手下有准备了。”
沈华善点点头,这个问题他已经想过无数次了,心中也有了决断。
他将沈则思在安北都护府、沈余益在西燕、沈开善和沈则高在岭南的事都仔细和俞谨之再说了一遍。这些事qíng,沈华善在书信中和俞谨之说过,此刻说得更详细一些。
“南方可守。可保沈家及姻亲五年平安;但之后的造化,就看你自己决断了。”俞谨之听了沈华善的局部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他已经老迈,此次来京兆,是耗费了诸多心力,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以后的事qíng,谁也说不准。
想到这里,俞谨之突然起身,对着沈华善双手作揖道:“我没有多少天可以活了,儿子们也都老迈了。以后俞氏还得你多加照顾才是。老朽在此拜托了。”
沈华善大惊,忙不迭地说道:“俞老折煞晚辈了!这使不得,这使不得!”这些年来,溪山俞氏对沈家襄助甚多,他都感激不尽了。况且俞谨声望年纪摆在这里,他怎么敢受这礼?
“总之,一旦我故去,俞氏就靠你多家提点了。”见沈华善执意不肯受礼,俞谨之也就不在拘泥了,却还是多说了这么一句。
“晚辈定当尽心竭力!”沈华善信誓道,就算没有俞谨之这番话,沈华善对俞氏一向亲厚的。
“那好。至于京兆的事qíng……”俞谨之开始说起正事了,说起来,也该让京兆士子知道自己来到京兆了。
自己,也准备好了啊。——俞谨之这样想道。
学问和道德大家俞谨之来到京兆了,还带来了溪山俞氏不少人!这样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京兆士子的一片轰动。
他们纷纷聚集在景泰大街的沈宅,想要拜访自己心目中慕往的大家,集贤殿年轻的文官们也来景泰大街凑热闹,就连国子监的教员也都坐不住了,纷纷往沈家投了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