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门下省四名给事中就全部调走了,也就是说,门下省给事中一职,已经没有人了!长泰帝下旨:撤掉给事中一职!
撤给事中的旨意一下,朝堂就震动了,朝官议论纷纷。
先前说过,给事中是门下省属官,历来担任着封驳、弹劾、纠察的职责,虽然位卑,却是权重。撤给事中一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上不再想要封驳、纠察这样的官员存在!或者也意味着,皇上嫌给事中一职太过权重了!
这,在那昭远卓见的大臣看来,可不是什么好事!甚至,他们觉得,这乃是大永之祸害!
沈华善心里“咯噔”一声,眼里有惊惧和了然,冷汗马上就落了下来。
终于来了,皇上终于走到这一步了!就如他们之前预料的一样,要撤给事中了!
长泰三十八年,吕务厚被廷杖至死,给事中之职从此缺一人,他已经看出了长泰帝的心思,才定下扶持十二皇子之策;长泰三十八年叶正纯致仕离开京兆,还曾特别提到要密切注意给事中一职,令沈家一定要体察到皇上的心思;长泰三十九年,俞谨之国子监论道,主要就是为了利用士子之力阻止长泰帝的心思,后来申科上书,给事中一职补充官员;到现在,长泰帝四十一年,长泰帝的心思已然揭开,就是要撤了给事中之职!
这也意味着,沈家为给事中做的种种努力,想要阻止长泰帝做“独夫”的种种努力,全部白费了!
旨意一出,令得沈华善瞬间悲伤不已。
不,没有全部白费,还有太子!想到太子,沈华善的眼神随即亮了起来,还有太子!
太子定能阻止这个事qíng,得想想,怎么才能通过太子去阻止这个事qíng。——朝堂之上,沈华善在思索,脑中却乱纷纷。
就在这时,门下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左良哲出列,称“皇上此举英明,谨遵旨意!”云云,他赞成撤给事中一职。
他理由就是御史台的职责已经完备,给事中的大部分权力职责都和御史台重复,御史台也是有弹劾、纠正之职,所以给事中一职没有存在的必要。
然后鸿胪寺卿穆修己、太仆卿上官阶、宗政卿上官棠、刑部尚书任弘毅、兵部尚书郑棣桓出列附议左良哲话语,兵部、刑部、鸿胪寺、宗正寺、太仆寺大部分官员也都出列,赞成撤掉给事中一职!
就连詹成、柯汉林和林楚君三位给事中,也都出列成“给事中之用寥寥,职多闲散,只空领俸禄,于朝于国无用,实应裁撤!”
有这么多官员支持撤掉给事中一职,令长泰帝心感满意,自己的旨意果然是对的,给事中一职除了碍事,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所谓弹劾之职,jiāo由御史台就可以了。
现在这么多官员都是这么认为的,撤掉给事中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啊。
不过,中书侍郎兼太子詹事兼集贤殿学士沈华善出列反对撤掉给事中一职,道给事中一职自太祖开设以来,就没有裁撤过,足以证明它十分重要!给事中职,是对皇上、对朝政有益,御史台之职和给事中一职并不相悖,皇上应该禀太祖旨意,让给事中发挥作用,云云。
门下侍中申科、中书侍郎楼乐封、礼部尚书魏晋度、户部尚书江成海户部江成海也纷纷出列附议沈华善的话,恳请长泰帝收回旨意,认为给事中职和御史台之职是两回事!
一时间,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和各部各寺官员对撤掉给事中一职反应不一。有官员赞成,主要是顺帝心而说,有官员反对,是为大永将来而说,也有官员中立,认为撤不撤都和他们没有什么关联。
长泰帝听了沈华善的话后,脸色就开始yīn沉。
在他看来,撤掉给事中是势在必行的,无论谁反对都没有用,没想到竟然沈华善首先出来反对,这令他深感意外和恼怒!
沈华善从来没有违背过长泰帝的意思,不然长泰帝也不会让他担任重职,就是看中沈华善懂心意会办事够听话,但是现在他竟然当众反对,还抬出太祖?真是岂有此理!
在他看来,磨刀石,就应沉默稳重,就不应该有自己的主意!况且,沈华善兼任太子詹事,他首先站出来反对,置太子于何地?!
长泰帝脸色难看,朝臣为了给事中之事僵持不下,这一次早朝,自然是不了了之。
长泰帝拂袖而去,而各朝官也自有考虑。
东宫,太子得知了早朝的事,得知了沈华善首先反对长泰帝的旨意,他气急败坏地责问沈华善,语气颇为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