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两天,昆州刺史府出了一道政令,道是昆州无三七之药,令百姓军众怨声载道,特令文镇药市行会归整昆州的三七,以便早日安定民心。
根据昆州刺史府的这道政令,文镇药市行会也出台了相应措施:文镇药市行会以每斤百两的价格,收购各大药商手中的三七,若有药商不配合,药市行会则另有惩罚措施……
以行会的名义,平息药材价格动乱,这是行会的责任所在,以往也有过先例。只是,现在三七价格明显还有升涨的余地,明眼人都看出来,这是药市行会想要收购这些三七了。还是说,李家想要收购这些三七药材?
对于这道政令和这个措施,文镇药市行会内部是乐见其成的。文镇药市行会,是由昆州最大的药材商组成的,其核心的八家,就是包括杨家在内的八大药商。
这八大药商,是供养药市行会正常运行的八大药商,如今药市行会既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也就是说这八大药商,可用每斤百两的价格,将整个昆州的三七收归囊中。
到时候,所有的三七都归这八家所有,那么三七卖得多少钱一斤,还不是这八家说了算吗?
然而,杨家的杨步勋说话了:“一码事还一码事。三七,我杨家手中是有的,每斤一百两卖给行会,也可以接受。杨家近来对药材另有安排,却是万万不能再收下这么多三七了,事实上,我还打算脱手这些三七。供养是一回事,买下这些三七,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杨步勋作为昆州最大的药材商,又是昆州杨家的嫡系,他既然说了这话,平时和杨家jiāo好的两个药商也表态了,道是一事还一事,供养行会和买下三七是两个不同的事qíng。
另外五大药商,则是看着会长李次山,并不说话。他们或多或少和李家有姻亲关系,平日里也最拥护李次山的决定的,如今,他们也习惯等着李次山有什么回答。
杨家会挑刺,这是李次山早就有准备的了。他仿佛苦恼不已,然后说道:“杨兄既有此顾虑,行会也不勉qiáng。这样吧,我们签订一个协议,行会以每斤百两的价格收购杨家的三七。这三七就归行会所有了,以后再与杨家无关,如何?”
再与杨家无关,那么也就是说,无论三七价格是涨还是跌,亏了多少赚了多少,都和杨家无关了。
杨步勋沉吟良久,这才点点头:“这样也可,那么杨家的三七,就卖与行会了。两年前我杨家囤积了药材,结果是损失惨重,如今是再也不敢啊。”最后一句,说得戚戚然,算是他解释为什么要抛出这些三七的原因了。
李次山是不理会杨步勋语气中的戚然的,他以行会的名义,迅速和杨步勋签订了协议,将杨家手中的两千斤、并另外两家药商一千斤,共计三千斤三七全部收归行会,并支付给这三家三十万两银钱。
随后,药市行会又陆陆续续从其他药商手中收得三七约两千斤,又支出二十万两银钱。加上五大药商手中拥有的三千斤三七,文镇药市行会已经囤积了万余斤三七。
除了让出部分年份少、个头小的三七来平定昆州的民心,仍有上万斤三七是囤积在文镇药市行会的仓库里的。实则上这万余斤三七的拥有人,就是李家及其姻亲的五大药商了。
对于这个结果,李次山是很满意的。他已经顺利完成了李老爷子的jiāo代,将昆州一带大部分的三七都拢到药市行会了。现在,就等着西燕的局势乱起来了。
在李次山的记忆中,李老爷子和二堂兄李绵山的判断眼光从来就没有出错的时候,这一次,一定也是这样。他坚信,西燕局势一定有变,到时候西燕急需这些三七,百两一斤,那是太简单的事qíng了!
果然,接下来的事qíng,正如他期望的一样。当安西都护府正式发布紧急通告,道西燕局势有变,西燕皇帝司马昊和曼山将领打起来的时候,李次山兴奋得手脚都颤抖了!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了,这一次,家族的辉煌,定要记上自己一功!
西燕局势动乱之后,司马昊和曼山将领都派出了人,秘密接触文镇药市行会了,他们都表示愿意以每斤超过百两的价格,高价收购文镇药市行会的三七,以补充军队的所需。
看来,文镇药市行会囤积的上万斤三七,西燕都知道了。三七有止血奇效,正是西燕军队现在最需要的东西。
最后,李次山和他们双方都约定,以每斤两百两的价格,将这一批三七卖给西燕的军队。但是这批三七数目庞大,不可能一下子就运出大永边境,安西都护军现在在文镇边上巡防得厉害呢。